龚氏联合会 > 湖南专栏
+

中华龚氏通谱——宗瑞公裔十三修支谱子富公房

2018-09-01    作者:编辑部    来源:龚氏网


    

《中华氏通谱》中华氏通谱

子富公房首卷

    

公元二O一七年丁酉岁十月


首卷编委会

主 编:洵初

付主编:洵旦、华贤

编 委:贵民、又夫、继本、胜华

执 笔:洵旦

校 对:华贤

摄 影:洵昔

     

1、中华氏历史文化研究院组成人员名单    1

2、中华氏历史文化研究院湖南分院组成人员名单    2

3、”氏族徽、族旗、族歌    4

4、远祖画像    7

5、十三修族谱流南山谱局成员    15

6、十三修族谱各房房首及协修人员    18

7、芳名录    24

8、书画    38

9、先祖陵墓图    48

10、流南山全景    52

11、无限风光流南山    53

12、文化苑    60

13、前 言    74

14、十三修谱序    78

15、远祖传略    81

16、远祖传略图    84

17、远祖世系    85

18、派 语    91

19、全国通用派语与我支派派语对应    91

20、宗瑞公第三子子富公始迁世系    92

21、氏源流考

22、中华氏古代杰出人物简录

23、历修谱序

24、十三修通谱谱箱领收名目

25、历修年代地址参修名目

26、十三修谱卷册录

27、忠、孝、礼、义、廉、耻篇

28、旧谱三十二山六十九户老户派

29、十三修户口录

30、文 

31、墓志铭、墓域图

32、清 

33、旧 

34、十三修谱新传赞

35、艺 

36、旧谱族产录

37、附录古代祭礼简略

38、五服总图

39、本宗九族五服正服之图

40、郡   

41、中国历代纪元表

42、后   

氏源流考

始迁考

谊公谱载登天宝进士。公实生周显德丙辰,天宝乃唐元宗年号。氏居闽,仕南唐,后奉周。正朔乾德间,慎仪偕侄颖,随唐主人贡於宋。至开宝八年,南唐亡。天宝即开宝,与仕宋相符,世代不爽,於史传为有据者。周、宋之间,南唐力抗中原,疆场日削。重聚兵,厚税敛编,氓不聊生。而仕者驱驰不息,干戈相枕,几乎孑遗。氏死王事者,慎仪为著,其罹锋镝而泯泯无闻者不少。向微抱祭器忧及宗祀孰延?谊公初避南昌,因官临川,留居崇仁简方。亦感家难,卜宁土而居耳。其用意微而垂庆远,与他迁祖不同。宋元以来,俱祀为一世祖,盖不待推尊而定云。

                   谊公派下嗣孙:一鹏谨志

居徙考一

考居徙,何重迁也,重迁,曷为有居徙也。生齿日繁,徙也。载质化居寓留,徙也重之,故志其始,示不忘也。之自邵武迁崇仁,而今乐安也,迁者又数数矣。惟是族指浙众,所至比屋,亦有堂构加於旧,观则必思昔,我祖之羁旅受廛,不敢怀宴安而忘克艰,以废先人。游闲惰废,思昔之家室完好,今所以致荡析,必将 反其所为而勤,生光复之是务。背闾井,捐亲戚,思昔某里某居,吾先人之种树游息,歌哭聚族於斯,则首邱桑梓之念,恻然而兴,亦必重念其本,而不忍轻去其乡闾。嗟夫,族数千指耳,而不其然,安得天下之族皆然,则田不井授,而比闾族党,乡州之义存焉。伍两卒旅,军师之政寓焉。良二千石长吏,得以行其教化。论其秀而宾兴之,德行材艺之士举出其间,而国家文武之用取足焉。公卿保其家族,以立忠义。齐民重志其本,而俗长厚,天下其庶几矣。

                                          嗣孙:一鹏谨撰

居徙考二

氏先世所居多不传,至隋太尉忠公始详,入闽居建宁松溪。九世愈公,迁光泽县牛田里。十一世谊公,迁崇仁简方,又迁乐安方。十七世文济公,迁太和县圳上。此原籍之迁徙可考者也。十九世至瑞公,授湖广副使,留家德安,生荣、华、富、贵、爵、禄、清、高八公,好览形胜,欲卜乐土而居。时元末来益阳鹿眠桥,各植一柳为记。余曩游岳麓,泊舟桥下,犹见古柳三株。云兄弟判袂时,有鱼跃鹿鸣之兆,传为美谈。故荣公迁修山,华公迁丫头山,贵公迁黄杨山,清公迁田家山,我富公迁流南山,皆取鹿居山之意也。后子孙繁衍,迁徙不一,未悉载云。

嗣孙:邦翰谨识

                          九修源流考

伏读江西崇仁简方一修序,谓吾氏自际元公命氏受姓。再读湖南宝庆新化三修序,谓原於成汤,历胥馀公,居朝鲜二十七代,有际元公使周,受封供邱,易生坚,而氏始此。两序所载,大抵据闽谱为言也,闽谱又不知何据谱序。供邱注乃引《左传·孔疏》为证。考《左传》:隐公七年,滕侯卒。《杜注》:滕国在沛国公邱县东南。《孔疏》:“武王克商,封叔绣於滕,其地在兖之邱。”又考《广舆记·兖州宁阳县注》:“鲁阐邑,汉宁阳,后魏平原,隋邱。”则是在晋名公邱,至隋始名邱。唐孔颖达作《左传正义》,特据隋县名书之,非周即有邱之名也。而云周封供邱,易者,似属相沿之误,且非惟於事无徵,抑亦於理难信。武王封弟叔绣已数百年,周之后王顾敢变更祖制,夺其同宗基业以封异姓乎?及观熊峻运《增补氏族笺释》,则曰姓系出共工氏,共工司水土,子勾龙继其职,其后为氏,此本《左传·礼祭法》言之也。又考《史记·五帝本纪》注与本朝钦定书经俱载。《括地志》:“故城在檀州燕乐县界,故老传云,舜流共工,幽州居此城。”字从,则以为共工氏之后,证非无据,且以字形论之,加龙字於共字上,为似祖勾龙之说为长。但春秋以前,书缺有间,至晋大夫坚,始著官爵姓名,故愚以为原姓氏之所从,则断自坚公始。坚公以后,旧谱载,越几世生某公,殊属惝恍。观《史记·周本纪》,自后稷而下,若不窑,若鞠陶,若公刘、庆节,至文王凡十五世,而《毛诗疏》辨之,谓虞及夏殷千二百岁,仅十五君,每世必八十年,必将老始生子,实难据信。夫屡世有称名可考者,后人犹滋其疑,况无称名可考而臆度之,曰几世、几世,其孰从而信之,至闽祖隋太尉忠之后,而履历乃有实著。故愚以为溯世系之所起,则断自忠公始。

富公嗣孙:应奎、长浚、春树谨识

十二修氏源流及供邱说

氏源流,源远流长,九修时,吾族应奎、长浚、春树诸前辈,已有详尽考证,旧谱源流说有二。一说:吾氏源于箕子,名胥馀公,封朝鲜,越十四世,生际元、际诚、际徵,元公使周,受封供邱,易生坚,而氏始此。此据江西崇仁简方一修序言之也。吾富公、清公三修序,亦谓源於成汤,历胥馀公,居朝鲜二十七代,有际元公使周,受封供邱,易生坚,而氏始此。两序据闽谱为言也。此乃因周封地赐姓之说。此说虽自坚公后缺九世、五世、六世又九世,然坚、选、麟、信、忠诸公一脉相承,谱载详明。忠公之后,世无一缺,履历实著,故谱载始于坚公。而溯世系之所起,则断自忠公。有谱可据,世次历历,诚可信也,故宜笃信吾族谱。一说:源于共工氏,共工司水土,子勾龙继其职,其后为氏。此据熊峻运《增补氏族笺释》、《左传·礼祭法》言之也,此说亦引《史记·五帝本纪》、《括地志》等为之考证,言故城在檀州燕乐县界,故老传云,舜流共工,幽州居此城。乃祖共工勾龙。然对此吾族之族谱无一世系可据,孰从而信之。近年来,举国风行续谱,有关出版社为资谱事,出版了《中国各姓的祖先》,《姓氏通书》,《姓氏大辞典》,《姓氏寻根》等书,对各姓源流,广徵博引,为广见识,备后来治谱者稽,兹摘录于次:氏源出于姬姓,乃共邱所改,西周后期,王室姬和,赐封共伯,即今河南辉县,春秋时,其子孙以封为姓,为共氏。另有一支,为晋献公之后,晋惠公谥兄申生为共君,申生后人以谥号为姓,为共氏。后其一支为避仇,在共字上加龙,改姓隐居,此《中国姓氏寻根》所云耳。据南子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而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史记·三皇本纪》诸侯有共工氏,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国语·周语》云:昔共工弃此道也。《韦昭注》云:“贾侍中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凌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此《姓氏大辞典》所言也。然各说无外乎共工、供邱二说,至于供邱,前人之考证备矣。《左传·孔疏》:隐公七年,滕侯卒,杜注:滕国在沛国公邱县东南。《孔疏》:“武王克商,封叔绣于滕,其地在兖之邱。”《广舆记·兖州宁阳县注》:“鲁阐邑,汉宁阳,后魏平原,隋邱。”则是在晋名供邱,至隋始名邱。邱现为山东省宁阳县古城村。另据考证甲骨文,古代:共、供、三字通用。兹录供参考,待后之贤哲穷源竟委哉。  

十二修刊

   共工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原始部落之一,是一个强大而富有传奇色彩的部族联盟,其部落首领一直称共工。远时代人一些史籍及一部分家谱:共工氏是炎帝的后裔。中国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何光岳先生所著的《炎黄源流史》一书指出:“古老的《世经》把古帝次序排列为太伏羲氏、共工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帝(金天氏、颛顼帝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把共工列于伏羲氏之后、神农之先。可见共工出现在中国大地上是很早的。这是《汉书》之说,符合史实。”清乾隆进士、铜仁县知县畏斋考订氏源流指出:“共工在太昊之后、神农之前,非唐虞名垂之共工。”

   共工氏源远流长,氏族强大。在炎帝神农氏时期居于霸主的领导地位。黄帝打败了炎帝族之后,共工氏继续领导炎帝残存部落联盟,与黄帝昌意之子颛顼、帝喾高辛氏作不屈不挠的斗争。《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共工起源于中国西北方,即今青海、甘肃一带。《原道训》云:“共工以水行霸于伏羲、神农间者也,非尧时共工也。”共工东迁至不周山据顾颉刚考证,不周山即祁连山,乃黄帝族的始居地,开始,共工处于优胜地位,故《国语·鲁语》谓“共工氏伯九域”即称霸九州之意。《淮南子·云:“共工,官名。伯于伏羲、神农之间。其后子孙任智刑以强,故与颛顼争位。”毛泽东《渔家傲》一词称赞“共工胜利了”,“是胜利的英雄”。

   共工氏善于治水,炎黄部落联盟尊共工氏为水师。帝尧命共工为水官。共工不服帝尧领导,帝尧举兵“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一说幽州即今河北、辽宁一带,一说河北檀州燕乐县,一说河北密云县共城。《史记》载:“谁可者?(谁可再去治水,讙兜都,共工,方鸠孱功。吁,静言庸违,气恭滔天。”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于是共工被流放于幽陵以北狄。”

   约在舜、禹时期,共工氏的部落除一部分留居原地外,大部分东迁至今河南灵宝一带,定居于灵宝及芮城、平陆之穷桑、共山、共池。

   共工氏一部分遭帝舜诛伐之时,有一支东迁至朝鲜,曾两迁日本。今日本有共田氏,或系其后。

此后,共工分为两支:一支为共工子句龙继父职,司水土,遂在共字上加龙为,显示了氏不忘本源;一支以共工属五行之水,加水为洪姓。

共工怒触不周山

   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zhuān、帝喾(kù)、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五帝”。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为人聪明,懂得许多事情,有智谋,善于利用鬼神迷信来管制部族成员,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颛顼视察过许多地方,北边到过现在河北一带,南边到过南岭以南,西边到过现在的甘肃一带,东边到过东海中的一些岛屿。古代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走到哪里,不仅广大群众热烈欢迎他,甚至连动物也摇动着尾巴,树木也摆着枝叶,对他表示欢迎。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讨人喜欢的事情。据说他制订一条法律,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这个妇女就得被拉到十字路口痛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项那个时期,妇女的地位低于男子,人类已经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已经享有更大的权威了。

   与颛顼同时,还有一个人,叫做共工氏。本领很高强。

   据说共工氏姓姜。他聪明,有力气,懂得生产方面的许多事情。他很乐意为公共的利益工作。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另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过贡献的人。

   共工氏有一个儿子,名叫后土,也很懂得农业。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他们父子二人考察了我国古代九个州[这九个州是冀(jì)、兖yǎn、青、徐、扬、荆、豫、梁、雍yōnɡ]的土地情况。九个州的广大群众十分欢迎共工和后土,他们尊称后土为社神,也就是土地神;尊称共工为水师,也就是管理水利灌溉的神。

   共工氏和儿子后土考察了九个州的土地情况,认为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不能用水灌溉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要把高地削平,低地垫高。他认为挖下高地的土填在低洼的地方,就可以在更多的土地上种上庄稼,就可以发展农业生产。 

   可是颛顼不同意共工氏这样做。他认为自己在部族中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人指挥,不能让共工氏也来出主意。他用老天爷不同意这样做为理由,阻挠共工氏平整土地。为了争夺部族的领导权,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要论力气,共工氏比颛顼大得多;要论智谋,共工氏却比不上颛顼。颛顼拚命宣传鬼神迷信,吓唬群众,叫他们不要帮助共工氐。当时社会生产力很低,人们还很迷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害怕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他们都站到颛顼那一边去了。

   然而,共工氏具有坚强的信念。他认定自己平整土地的主张是正确的,所以决不认输。既然群众受到颛顼的蒙蔽,不了解他,不帮助他,他决定用生命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猛然用自己的脑袋去撞怪石嶙峋línxún、高耸(sǒnɡ)入云的不周山即现在的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填平山边的洼(wā)地。

   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泥土石块哗啦啦地崩塌下来。,顷刻之间,整个天空剧烈地摇晃起来,整个地面剧烈地颠簸(bǒ)起来。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系着大地的绳子崩断了,大地向东南塌陷,天空向西北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倾倒,太阳、月亮和星星就每日里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共工氏虽然撞得头痛欲裂、眼冒金星,但是他撞崩了不周山,在我国北方造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大片的平原。共工氏在与颛顼的斗争中,成了一位令人钦佩(qīnpèi的胜利的英雄。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领导权,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传说说明了我们的祖先想要解答为什么太阳、月亮、星星都是东升西降的,为什么大江大河都是从西向东奔流,为什么华北地区有一片大平原等许多问题。

可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来回答这些问题,只能以丰富的想象编出像共工氏撞崩不周山那样有趣的神话传说来。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非实有其人。但是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全文录于《中华上下五千年》

共工的传说与氏族源

   历代出版的《姓氏起源》都认为,姓和洪姓同奉共工为始祖,是共工后代的两支。而关于共工的神话传说及有关记载,又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始祖传说中最有个性、最富传奇色彩的。我们足以从中发现共工的传说同氏族源之间密切而久远的关系。

   传说共工为伏羲手下负责治水的大臣,因善于用水,权势显赫而被封为水神。伏羲死后,他不甘人下,《山海经》称:“射者不敢北向,畏共工之后。”《国语·鲁语》称“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为社”。有历史学家解释“九有”即“九州”可见共工势力范围之大,因此他先后同女娲、黄帝、乃至尧舜作对,后因失败而怒触不周山,造成“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因此引发毁灭人类的大洪水,尧帝以其“失职”造成的严重后果,把他视成为各部族眼中的灾星和恶魔,最后被尧视为“四大恶”之首而被流放幽州,同驩蔸、三苗、鲧一起被驱逐到东、西、南、北之蛮荒地带,才使“天下咸服”,但他英勇顽强、百折不挠,虽败犹荣,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失败的英雄”。留下许多悲壮,动人的故事,受到人们永久的尊崇和怀念。

   著名诗人、思想家闻一多先生经考证认为,共工就是屈原《天问》里的康回,因为古汉语中的“回”字与“雷”字相同,亦即传说中的雷公、雷神,又因此而增添了对他的敬畏和崇拜。可以看出,传说中的共工始终离不开洪水与雷电,决非偶然。西方有《圣经》中的大洪水和“诺亚方舟”,中国神话中有共工“振滔洪水”“大禹治水”的故事,几乎世界各地的古代神话中都有“射日”,月亮坠落大海,引起地震海啸等神话。据现代科学家考证,认为这些传说都可能起源于几千年前一个巨大天体如陨星撞击地球,引发地震、海啸、大洪水的缘故,特别是《山海经》中所载“后羿射日,落为沃焦”一说更为形象。这些源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神话传说的情节、场景,同陨星落海洋、激起海啸、引发洪水的推断如出一辙,不可能都是巧合。问题是人类将这些尚难理解的自然灾变演绎、想象成神祗的主观行为,而产生了对不可知的神灵的崇拜,作为“雷神”的共工即必不可免地开始扮演这个特殊的角色,从而受到大褒大贬,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

   《山海经:海内东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又很自然地将“雷”与“龙”挂起钩来。《旧唐书》更直接地称陨石为“雷公石斧”,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称陨石为“雷墨”和“霹雳磁”,这更有力地证实了古人想象中雷神、水神与共工之间难分难解的关系。这正是证明,为什么古代人类要把引发洪水的“责任”,强加在兼为“雷神”“水神”的共工头上的原因了。其实,问题很简单,共工族本来就是渤海、黄海及沿海大陆的居民,首当其冲成了大洪水的受害者,更不幸的是,他们在同洪水的搏斗中失败以后,被迫向内陆撤退,沿途又遭遇其他部族的顽强抵抗,因为他们不甘心让共工部族进占他们的土地家园,视共工为侵者,而爆发中原大地上的夺地战争。其他部族误以为共工既是洪灾的肇事者,又是侵略者,因而同仇敌忾,与共工为敌,说共工“恣睢而跋扈以乱天下”见《山海经》。于是,在大洪水中损失最惨重、抗洪最英勇的共工,反而成了大洪水的罪魁祸首,他们不仅失去了家园,牺牲了无数同胞,而且后有洪水“追赶”,前有外族“堵杀”,腹背受故,无援可求,被迫流离失所,成为“失败的英雄”,已在情理之中了。从这个传说中我们一方面明白了这场历史“冤案”产生的原因,而更重要的是由此确定了共工族乃至氏祖先的栖息地,就在渤海一带。近期有学者著称,已通过卫星图像,发现渤海底有一个长宽几十公里的巨大城垣遗迹,极有可能就是共工部族最早的都城。而且经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对《山海经》的深入研究,确认原来标明在齐鲁文化区内的部分名山大川踪迹全无,已淹没在大海之中。渤海地区的许多民间故事,说渤海原本是大片良田,因为水神即共工的“失职”而被淹没,也足以证实水下之城并非天方夜潭。

   另一方面,结合以上的传说和自然变迁,分析、洪两姓的内涵,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深深铭刻在共工后代心灵深处的惨痛。以“洪”为姓,无疑是对大洪水灾难的警示和记忆,以“”为姓,显示“龙”的图腾,也隐含着共工的后代不甘挫折,仍然要继续履行“龙”的职责,驾驭洪水,战胜任何灾难的强烈欲望和决心。作为共工的后裔,在那样险恶的环境和灾难中,生存下来,就是胜利。这正是毛泽东声称“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的理由。

   关于共工的下落,《淮南子》载“宗族残灭,继嗣绝祀”,从字面上看,无疑是灭绝了。但这是迎合共工敌人的口气而非事实,共工部族不仅没有灭绝,而是在同其他部族融合中,以、洪两支强大的族群繁衍发展下来,据最近出版的姓氏专著所载,姓已分布到全国各地。《通志·氏族略》还披露,早在东汉时的川东巴蛮中就有不少姓,其中还有当酋长的,可证明有一支姓很早进入大西南融入少数民族的事实。综上所述,有关共工的神话传说,作为来自远古史前的信息载体,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氏族源的宝贵线索,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一、现代氏族群是中国汉民族最古老的原始部落的后裔,是传说最丰富、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的家族之一,无疑也是华夏文明创造者中的一员。

   二、以共工为代表的古代部落、氏族,兼具自然天象如天体、雷电、洪水、神灵如水神、雷公、龙崇拜,以“龙”为图腾,从民族社会地理意义上说,是真正的“龙的传人”。

   三、与史前大洪水有关的传说,最终凝聚成源于远古的英雄主义核心,不断激励族人“与天奋斗”、“与人奋斗”,培育了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民族品格。渊远流长的“渤海清风”就是这种民族品格的实际体现。

   运用神话传说和有关史料,探讨、研究氏族源,是一个加深对本族文明史认识理解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从过去的记忆中汲取营养和灵感,获得有益的启迪,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克服某些传统观念的束缚,拓展思维,以科学的态度探寻家族进化发展的轨迹和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增强民族意识。

   清代思想家、大诗人自珍在撰写祭祀祖先的祝文时,必然是想起了始祖共工的英雄传说,才写出了“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不朽诗篇。联想共工的传说,追溯氏族群的奋斗历程,用新的思维品读这首诗,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鲜浓的神话色彩,领悟到一种深刻的斗争哲理:九州者,神州之大地也,风雷者,巨星之呼啸也;“天公”谓谁雷神也,雷神何人始祖共工也“万马齐喑”,正是当年共工带领部族进行大迁徙悲壮情景,“我劝天公重抖擞”,更可理喻为诗人祈祷共工,重振神威,帮助人类,在如大洪水一类灾难卷土重来之日,再挽狂澜

                                    流南山十三修编委会

句龙氏与社祭

   句龙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句龙为图腾。句龙是弯曲着身子的龙,即纠龙、盘龙。殷周青铜器纹饰中多有蛟龙纹,就是句龙氏部落崇尚的图腾纹样标志。句龙是共工的儿子。共工氏的发源地在今陕西临潼县和河南灵宝县之间。共工氏在上古时代曾称霸中原,拥有九州的统治权。共工氏善于以石头砌水坝拦水。炎黄部族尊共工为水师。句龙氏能平定水土,所以炎黄部落联盟尊奉句龙氏为土地神。经过共工氏几代人对黄河流域水土的治理,中原地区更适合于人民的农业定居生活了

   句龙氏首领生前的官职名叫后土,死后为后土神。后土即孕育万物的大地母亲的意思。炎黄民族是个农耕民族,人民对于土地有极深厚的崇敬之情。但土地太辽阔,不可能对每块土地都礼拜一番。于是,人们便取少量土壤,置于祭坛上,当做土地神来祭祀,称之为社祭。社祭是历代统治者都大力提倡的。每年仲春之月,国君亲自挑选一个好日子,和全国百姓一道祭祀土的神后土,祈求风调雨顺,年岁丰登。秋天收获季节,也要祭祀,感谢土地神的赏赐。两次社祭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5个戊日举行。

   社祭的风俗从夏代开始盛行。商汤时大旱7年,汤王以自身为祭品,祈祷于桑林之社。如果再不下雨,汤王就要自焚以感动上苍。考古发现有殷人杀人牲祭社的遗迹。周朝除个别地区春秋时齐鲁有食人社,到曹魏才废止),已不用人祭。周朝的社祭又称社稷之祭,除了祭祀土地神后土外,还祭祀五谷之神后稷,合称社稷之神。天子祭告要宰杀1头牛,1头羊,1头猪,称为大宰。诸侯祭社稷使用1头羊、1头猪,称为少宰。春秋战国时,自天子到庶民,都有自己的社祭的方法。天子和诸侯都建有祭坛。天子的社坛方5丈,诸侯的只有一半那么大。天子的祭坛内盛五色土:东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黑土、中央黄土,代表5个方面的土地。诸侯只能用种颜色的土造祭坛。

   按周朝的制度,大夫以下直到百姓社祭不设祭坛,只能以一棵树为祭祀的对象,称为社树。一般是当时最常见的树木。如松是夏朝的社树,柏是商朝的社树,栗为周朝的社树,槐是北方的戎人鬼方的社树,檀是南蛮句亶的社树。社树一般都很高大,神圣不可侵犯。大多成为数百年以上的大古树,《庄子》描写一棵大社树说:“其大蔽牛,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至今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如佤、哈尼等族的居住地仍有社树,谁侵犯这棵树,就有被处死的危险。

   先秦时代的社祭除了祈祷丰收,具有经济作用外,还有很重要的政治、军事作用。周武王讨伐商纣时,还下令举行隆重的祭商社仪式,目的是在诱惑和软化商的遗民,使臣服周朝。周迁新都镐京第一件大事是举行社祭。周武王营建洛邑成周时,首先是建社。周朝大封诸侯前,首先祭告后土神。建造一个巨大的祭坛在首都中央,放置五色土。每分封1个诸侯,都要凿取某一方面的土,上面敷上中央黄土代表王朝,下面用白茅包裹,赐给受封的诸侯。诸侯要把这包土带回其封国,放在自己的社坛上,表示拥有受封的土地

   社和稷合称社稷之神,被视为国家拥有领土和人民的象征,所以社稷的一名词往往用来代表国家,社稷的兴衰也象征着国家的兴衰、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子亲征,必奉祖先牌位和土地神牌位从军而行《礼记》上说:“以血祭社稷,凡违反军法者,也要在土地神牌位前执行死刑。古制“国君死社稷”,亡国之君要在社稷前自杀《左传》记载说,郑国子产攻打陈国,领兵突入陈国都城。陈侯国君穿着丧服,拥抱着土地神的牌位,坐在朝廷之中,等待敌兵的到来。可见先秦时社稷是与国家人民息息相关的实体。

   汉以后,将句龙氏后土作为社神崇拜的概念逐渐淡薄。社神渐渐抽象化。天子冬至祭天郊,夏至祭地社。社乃大地的象征。不过抽象化的土地神仅由国家专祀,而各地祭祀的社神却逐渐人格化、地区化多以现实中的人物为崇拜对象,称之为王侯、将军、府君、夫人等。如广陵人蒋子文,汉末任秣陵治安官,忠于职守有一天,他追捕盗贼,一直追至钟山脚下。盗贼无路可逃,转身死命击,正中蒋子文前额,蒋伤重死去。后来东吴在江南建立了政权,百姓纷纷传言:蒋子文显圣说,“我因公殉职,应该担任此地的土地神,保佑你们老百姓的安全。如若不然,此地将有灾殃。于是,东吴统治者封蒋子文为中都侯,成为钟山的土地神。此后,社神不再是一棵树,而是一尊塑像,甚至配之夫妇,唐朝的后祠多塑妇人像,称之为“后土娘娘”,这可能源自母系氏族的地母观念。唐宋时城市发展,城隍随即在各地普遍盛行,土地成为城隍的下属神。明太祖革去土地神的各种爵号,不许再称王侯、将军等,只称某地土地神。经过种种变迁,土地神在民间成了对普通老百姓慈善可亲而神道有限的形象。

汉以后的民间社祭除了迷信活动外,还具有多种职能。首先社祭具有娱乐大众的作用。旧制25家为一社。乡社全由乡民自愿捐款,每逢祭社,热闹非常贫民多以祭社场合为娱乐、会友之地。祭社还要吃社饭,分社肉。汉初陈平就曾担任乡里社宰,替乡亲分社肉。唐朝张演《社日》诗云:“鹅湖山鸡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宋代迎神赛会,由各社集合组织放社火,并表演各种杂剧,称为社戏。如陆游《春社有感》诗:“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且看参军唤苍鹃,京都新禁舞斋郎。又如鲁迅的《社戏》……后来,人们约定俗成,立春五戊为春社,立秋五戊为秋社。

                                          流南山十三修编委会

氏主源支流辨


在有关姓氏探源的著述中,关于氏的来源是费笔墨的。各种版本,互有异同。举其要者,迄至春秋,约列有七种来源:

黄帝臣共瞽之后;二炎帝裔孙共工之后;三尧帝臣共工之后;四商代王室共国之后;五西周王室共伯和之后;六郑武公小子共叔段之后;七晋献公太子申生谥号恭君,其后代始姓共氏,后改氏。

总之,凡为共氏,一律改为氏:有的论者干脆说,氏是“共氏改成的姓氏”。个中原因不得而知。至于春秋以后,秦汉以来,仍续有所闻,不胜枚举。对这些说法,无力考其真伪,姑且信以为真吧。但这些“来源”之中,必有主有从,有主源亦有支流,而不能平行并列,同而语。

那么,谁是主源,谁是支流呢

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谁创造了这个字,并以之为姓,谁就是姓第一人或第一批人,其人必为氏主源。关于字的出现,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在《中国姓氏起源》、《古今姓氏书辨正》、《增补氏族笺释》等书中都有记载,皆:共工氏系炎帝之后,职司水土,其子勾龙,继父职,为避仇,合龙共为,其后遂有氏。陈建魁在《姓氏探源》中说得更为明白:“共工之勾龙把名字中的龙字与姓氏共字合在一起,是为姓。”可见是共工之勾龙合龙共为,始有字,亦始有姓。这才是真正的姓来源,地道的姓起源:这才是我们所要探求的姓主源。至于其他,无论在此之前的共瞽之,还是在共国之后、共伯和之后、共叔段之后等等,才具备改氏姓的必要条件。即使他们真的改氏姓,加入姓大家庭,他们也是“外来户”,只能算作支流.而不能视为主源。

还有一个疑问,历史上那么多的“共氏之后”,都改姓了吗都成了姓发展长河中的支流吗有什么根据吗有这样一段文字,说汉初封共敖为临江王,共敖生共尉,但共尉之后,未见再有共氏的记载。由此推断共尉之后已改姓。这不有些武断吗所谓“历史上的记载”,挂一漏万,仅是历史上的“闻人”,一般老百姓是“载不上史册的。他们或灭而无传,或湮没而无闻,不能说他们一定改了姓,更不能说他们一律改成了姓,而很可能从历史上悄然失迹了,论者怎么就断定其改为姓了呢前文所说的那些共氏之后,是否也是被这样推氏来源的呢

自来改姓者多,改姓的原因各有不同。有因皇帝赐姓而改姓的,有因依附强者而改姓的,有因婚入赘改姓的,有借同音字改姓的,有少数民族改汉姓的。那么,共氏之后是什么原因改姓的呢论者都说是因为“共”和“(ɡōnɡ)。须知同音假借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无此字而借同音字代替,二是借笔画少的同音字代替笔画多的字。但这两种情况都与“共”改“”的条件不符。共字出现在字之先,无同音假借的必要。共字笔画比字少,决无舍易求难之理。若求简易,则比共字笔画少的还有工、弓、公,为什么不借用一下呢既然同音假借的理由说不通,则那些共氏之后一律改姓也是不可能的。

那么,共氏之后有没有个别改姓的呢特例应该是有的,部分改姓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但一律改为姓的可能性是没有的。《益阳氏族谱》对此有一种解释可供参考:“共姓之源虽多,今天下无共姓,何也考共姓之裔,其一灭而无传,其一改氏他姓,其一改氏姓。”《益阳氏族谱》还说到了共工之后的姓氏变化:“考姓起源,上溯共工。共工之裔,约分四支,各具姓氏。其中一支仍以姜为姓,一支以共为姓,一支以共工水德,共加水为洪姓,一支以勾龙避难,合龙共为姓。姓应是共工后裔的一部,而非全部。这种分析,是合乎情理的。

愚意以为,若说“氏起源”,宜只存勾龙合龙共为,而弃共氏之后改姓诸说,以免淆视听;若说“氏来源”,则承认历史长河中可能有他姓改为姓,当然包括部分共姓之后可能改为姓。这才合乎情理,主次分明。

其实,这样说氏来源,还只说到氏发展长河的上游,尚未涉及中游和下游。族谱上讲“氏源流”是从上游一直说到下游的,但从姓氏探源的角度,只须说到中游就够了。

族谱上说:“吾氏先祖,上溯神农炎帝,姓姜。”先祖姓姜,作为其后裔的共工因此并不姓共,而是姓姜。到“合龙共为”,才由姜姓改为姓。但到夏禹治水之后,我们的先祖又改姓了,不姓了。这就进入中游了。

族谱上说:“勾龙避难,其后有契(xiè)。”契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人物。《索隐》上说:“以其父微,故不著名,而假托其有娀(sōnɡ)氏之女,吞玄鸟卵,孕而生之。”《史记·殷本纪》说,契长佐禹治水有功,帝舜嘉之,任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于是,从契开始,我们的先祖便改姓子氏了。这个子氏一直姓到际元使周受姓,经历了58代,1700多年。这就是氏发展长河的中游。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契传14代至成汤,夏桀无道,诸侯拥成汤伐之,遂有天下,国号商。请注意:商朝的执政者子氏,其实是氏的后代。成汤传17代3l王至帝辛。帝辛无道,天下谓之“纣”。武王灭纣,释箕子之囚。箕子封朝鲜,传27代生际元。际元自朝鲜使周,受封供邱。请注意:际元是以子氏第58代孙的身份出使周朝并受封的。因此,当周王问际元何所求时,际元说,愿恢复姓。周王遂赐姓。至此,改子氏为氏,于是,又有今姓了。说姓来源,应当了解由姜姓而姓,由姓而子姓,由子姓而复姓这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才算姓来源的全貌。此后便进入姓发展长河的下游,非本文所应涉及的了。

流南山十三修编委会

探源

氏源流,源远流长。《淮南子·天文训》云:“昔者共工与颛琐争,怒而触不周之山”;《史记·三皇本纪》:“诸侯有共工氏,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国语·周语》谓“共工伯九域”,即称霸九州之意。共工氏善于治水,炎帝部落联盟尊共工氏为水师。帝尧封共工为水官治水,共工不服帝尧领导,不予理睬。帝尧举兵,囚共工于幽州,一说河北燕乐县,一说河北密云县。

共工被囚后,共工氏的部落除一部分留居原地外,大部分迁至河南灵宝一带的共山、共池等地。后有一支东迁至朝鲜,曾两迁日本。另一支西迁,沿四川、贵州,南下广西,至东南亚诸国。在贵州,专家学者在关岭晒甲山上,发现了共工氏遗址。他们设坛树表,建立祭祀中心,以矿物颜料与动物血混合书写族谱于石壁之上,立祖先牌位,供族人祭祀。至今保留,红艳如初。考古学者、专家把这写于高六丈,宽十丈的古文字称为“红崖丹书”,属于古陶文、古甲骨文之类,一般人视为“天书”,无从辨认。后经明、清历史专家、学者精心研究,逐步解读,确认为炎帝共工氏的历史文献实物遗址。当代著名学者王大有对“红崖丹书”长期研究、探讨,整理出了13 类40 项内容,最终确认系《炎帝族共工氏族谱》。“红崖丹书”所载谱以共工、句龙最详。专家推测,应为句龙后裔所书,其世系如下:



中国古代有夸父逐日的传说,说的就是共工氏的后裔战天斗地的精神。共工氏本来随炎帝沿姜姓,后来共工氏以官为姓,改姓共氏。黄帝釜山会盟,对天下诸侯赐姓大分封,黄帝对共工心存戒心,以“共”是廿与八组成,正应上天垂象,即二十八宿星官,共工有二十八宿星官相助,如虎添翼,谁能驾驭?于是赐为“”姓,意即二十八宿星官上头有龙镇压,自然掀不起大浪。另说共工子句龙为避仇加龙为“”姓。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载:“契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谓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可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生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这段文字记载了帝舜时契的三大嘉奖:加官、封地、赐姓。上古时“子”乃“先生”之意。从此,中华氏易为子姓,长达1700 多年。《国语》曰:“玄王勤商,十四代兴”。《荀子·成相》曰:“契玄王,生昭明,后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尚书·钟虺之诰》载:“成汤不近声色,不聚货财,赏罚分明,从谏如流,宽仁昭信”。时夏桀宠信妹喜,荒淫无度,滥杀谏臣。天下诸侯拥戴成汤,推翻夏朝,流放桀于南巢,建立商,都毫。十四世而兴得到应验。商朝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长达640 年。其工业、商业、文化的发展,终走在世界前列。

从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可以看出商代文明的缩影。这是公元前三千多年前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仅宫殿宗庙区发现有50多座大型宫殿宗庙建筑遗址。其中妇好墓,它是十二代商王第24 王祖庚和第25 王祖甲兄弟为其母所建陵墓。深葬在宫殿区,未盗,完整如初,陪葬品“司母戊鼎”,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珍贵的青铜器,重达千,堪为国宝,价值连城。其合金配比,纹饰工艺,冶炼规模,均空前绝后。其中锡、铅配比,与今天的高科技如出一辙。繁缛的纹饰,至今闪耀着诡异的色彩,令人叫绝。其中豪华玉上千件,大小珍品一万多。妇好为23 王妃,乃历史上第一位能征惯战的女将领,马踏周边各路反逆,使宇内咸服,俯首称臣,为商朝中兴立下汗马功劳。

殷墟出土的玉器,经专家鉴定,其原料皆为新疆和田玉和辽宁的岫玉。殷都距新疆达万里之遥,说明商代已拥有通往这些地区的两条东西“金石之路”。所以,治炼与玉器加工的原料,得以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东方王国的首都——商都。专家一致认定这两条“金石之路”比“丝绸之路”早1200年。从中也可以看出商人巨大的运输能力。后世把从事轻工业、开作坊、做生意之人通称为商人,乃此故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 届世界遗产大会于2006 年7 月13 日全票通过评审,对中国安阳殷墟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评价。殷商遗产,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而且是世界的宝贵遗产。

商代的冶金、制陶、建筑、纺织、漆器、商业、交通、农牧、历法、文字、音乐、绘画、雕刻等方面,具有全方位的创造和发展,成为中国奴隶社会的最高峰。

商朝发展到三十一世34 王商纣,出现断层。纣年青时曾抚平四边,宇内安详。兼有股肱大臣比干、箕子、微子辅佐。孔子曰:“商有三仁矣。”三仁合力同心,国富民强,再创了商代的辉煌。可商纣中年后骄傲起来,任妲己主理朝政。造洒池、肉林,酷刑炮烙,杀妻诛子,忠谏之臣俱遭惨死,连皇叔比干都不放过,竟至剜心而死。微子抱小儿嚣离都城出走。皇叔箕子知商纣不可救药,大厦将倾,独木焉支?仍佯狂为奴,打扫城门,纣王把箕子关进囚笼。《象辞》载:“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周武王联络八百镇诸侯于孟津,暴纣十大罪状,联军包围了商都朝歌。时都城尚有二十万商军,无数子民。然人心离散,纣王成了孤家寡人。一夜之间,纣王自焚,20 万商军和无数殷民无踪无影,成为殷史千古奇案。历史竟有如此惊人的雷同,700 年后,战国后期秦国大将白起击败赵将赵奢,30 万赵卒投降。白起令赵军放下武器到指定营帐歇息。半夜,秦军坑杀了30 万赤手空拳的赵卒。第二天赵军便消失了。时间再流到公元后19 世纪40 年代,日本侵略军因忌恨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占领南京后,记恨南京人民。活屠南京和平居民30 万人。古代有一人犯法,诛其九族的酷刑,八百镇诸侯,内中有父兄被纣王无端诛杀者,无不切齿痛恨。是夜领军突入城内,驰兵杀戮,玉石俱焚,天明周武王进城,不血刃,三呼万岁!

箕子因关进囚笼,幸免于难。周武王命放出箕子,因久闻其贤,待为上宾。询问治国方略,箕子写成《洪范九筹》,成为后世国君的治国良策。武王留其作官,箕子曰:“子氏失民心者失天下”。无颜为官。武王乃放其一条生路,命迁往国外——朝鲜生存。

箕子到朝鲜,带去了商朝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冶炼技术,促进了朝鲜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朝鲜的开国之君。箕子殁,朝鲜人民把他葬于牡丹峰,筑有“箕子陵”,以示纪念。子氏在朝鲜又繁衍了27 世。至际元、际诚、际征兄弟,际元字共叔使周,已是东周(春秋)时期。周王问其故,元公曰:自先祖契佐禹治水有功,受舜帝三大嘉奖:加官、封地、赐子姓,尔来1700 年矣。殊荣岂能永久,愿废弃子姓,恢复姓。周王应允,封地供邱。元公生子坚,神州又有姓矣。故际元公又称复姓始祖焉。呜呼!吾氏之繁衍,道路之曲折,有甚于其他姓氏者乎!坚公以下世系,代有记载,世次历历,不再赘述。

吾始迁祖子富、子清二公,于明初三修家谱。谱载:“氏源于成汤,历胥馀公(即箕子),都朝鲜27 代,元公使周,受封供丘”。富、清二公在那样交通闭塞,信息几无的时代,居然站到了那样的高度,把成汤归入了氏的源流,此列祖列宗之幸也,亦氏后裔之幸也!

纵观氏治谱者,以无证无据,摒弃远祖先贤的存在。其实不是无证据,证据存在于浩瀚的典籍之中,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河,上千姓氏,某一个姓氏仅长河中一朵浪花而已,哪有信拈来之理?某君治谱,一言以蔽之:“无文字根据,未可信也”。商朝甲骨文,是世界最早的文化遗产,其根其据,历历在目。可最早发现甲骨文的是1899 年北京学者王懿荣先生,距今仅百余年,尔后迅速传遍世界。中华三皇五帝,距今7000 余年,又何有文字记载?有何根何据?距今约600 年的子富、子清二公知道“姓源于成汤”,我国历代纪元表赫然写着成汤乃商朝第一代君王。我子富公裔桂枝先生乃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简任秘书,先生为1938 年建立的子富公拓殖纪念碑碑文写道:“吾子姓之所以报之者,岂止于霜露蒸尝之谊而已哉?”怎么当今治谱连老祖宗也不要呢?毛主席曾写道:“六亿神州尽舜尧”,热情讴歌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部落联盟领袖的风范。世界人民终承认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一个中国人,岂可忘祖乎?

今考氏源流,旨在览斯谱者明了氏繁衍始末,溯其源而寻其流,厚其根而培其实,穆之序明,而尊卑自著也,孝悌之道彰,而礼让自成

                                          子富公裔洵旦华贤撰

                                         

成汤传记

成汤大帝画像

《国语》载“玄王勤商,十四世而兴”。说的是三世契是商王朝的始祖,从契到成汤立商,经历了14代。

《旬子成相》载:“契玄王,生昭明,十有四世,乃有天乙。”天乙即成汤。

《史记·殷本纪》中,司马迁对“十四世而兴”详细记载:1.契、2.昭明、3.相士、4.昌若、5.曹圉(yǔ)、6.冥、7.振、8.微、9.报丁、10.报乙、11.报丙、12.主壬、13.主葵、14.天乙(成汤)。

契曾佐禹治水有功,舜帝赐子姓,上古“子”有“先生”之意。蒙此殊荣,繁衍迅速,周边不少其他姓氏相继加入,三四百年后,强大起来。时夏朝桀王无道,宠爱妹喜,荒淫酒色,国事日艰。

成汤听说伊尹仰面识天文,俯首观地理,不贪恋富贵,乐于安静的田园生活。日夕耕于青苹之野,有尧舜的胸怀,从不与人争锋,是个大贤人。成汤立即派人带了许多钱、布匹,三次才把伊尹请来。不敢留为己用,知桀缺乏有用的人才,把伊尹推荐给桀王,辅弼朝政。谁知夏桀昏晕,听信谗言,奸臣英介曰:“伊尹乃村野匹夫,如何料理朝政,此乃成汤迷惑皇上矣!”桀信其言,大怒斥责成汤。成汤忙带伊尹回到自己属国。后桀王日益荒淫,与妹喜作乐于深宫,不分昼夜,残杀忠正刚谏的重臣首辅关龙逢,满朝文武,战战兢兢,无人敢说夏桀半句坏话。成汤闻讯后,泪如雨下,直呼!天啊天,首辅无辜惨死,夏朝基业,毁于一旦,急派人前往哭泣悼念,送葬。桀王大怒,急宣成汤入朝。成汤到朝面君,时桀正饮酒作乐,但见妹喜歌舞起来,腰肢袅娜,歌韵轻柔,霓裳摆动,绣带飘扬,好似轻云岭上摇风,嫩柳池塘拂水。一点朱唇,却似樱桃逢玉露......桀知成汤已到,不由分说,大怒将成汤囚于夏台,日给一粥。

成汤家人得到成汤被囚禁的消息,问计于伊尹,如之奈何?伊尹回:不妨,自首辅关龙逢死后,大权旁落馋臣莫介之手,此人贪如蛇蝎,可派使者暗中行贿,成汤即可平安归回。莫介得到重金后,果向桀呈表:言成汤虽使人哭首辅,亦是同僚,情理之中,尚无反意,祈请赦免。成汤得到释放回属国。

是年二月十五日,乃上古结社的日子。成汤伊尹带着随从出郊外春游。看见上千人张开大网而求神曰:“从天上掉下来的,从地里长出来的,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的,统统进入我的大网啊!”成汤与伊尹交换了意见,亲自解开网的三面,只留下一面,登上高台,大声求神说:“想向左的就向左边去,想往右的就向右边去,想往高处的就往高处去,想往低处的就往低处去,不想走的就和我一起进网。”素有名望的夏国大臣汉南说:“成汤的品德至高之上矣,我们自由了。”成汤采纳伊尹的建议,广为散发钱财,凡遇饥民尽皆安抚,给钱给粮,安置居处,组织生产。夏桀之民,十去八九,诸投成汤矣。半年之间,归属成汤的竟有大小四十多个诸侯国。伊尹审时度事,见时机成熟,与成汤商议讨伐夏桀。

成汤乃拜伊尹为相,出兵伐桀,夏兵军无斗志,人心离散,一触即溃。伊尹号令严明,不得杀害受降士兵,所到之处,开仓济贫。终于活捉夏桀,囚于南巢。诸侯大会夏都,成汤很谦虚地退回到诸侯位置上。诸侯齐推成汤即天子位,于是成汤即位,国号商,建都于亳(bó),元年乙未,成汤在伊尹的辅佐下,除桀暴政,顺民所喜,大赦天下,奖励耕织,宇内咸服,四海归心。又以庄山之金铸币,散遍国中,救民水火,成汤宽仁大德,国家四时康泰,国禄绵长,风调雨顺,灾害潜消,人民安居乐业,歌舞升平。成汤在位十三年而崩,寿百岁,享国六百四十年。

                                     十三修编委会


箕子考

箕子者,子成汤30世嗣孙也。乃商朝30位皇帝——帝乙的亲兄弟,箕子,比干终为商31世帝辛——紂王的皇叔,为商朝股重臣。帝乙生三子,长子微子启,次子微子衍,三子寿王。当立者是微子启,因其母非嫡氏,未立。寿王不当立,其母乃正宫,而立为东宫。

箕子深得上古伏羲氏八卦精髓,知国事日艰,祸乱生于宫帷。紂王宠信妲己,听馋远贤,沉湎酒色,杀忠阻谏,殄灭彝伦。造酒池、肉林、酷刑炮烙、烙死谏臣梅伯,杨任上谏废妲己,肃宫帷,将任剜去二目,弃尸荒野。亚相比干直谏,勒逼比干剜心,作汤药喝。微子抱婴儿嚣出走。其时传闻沸沸扬扬,国人尽知当今皇上杀子诛妻,吃活人心,禽兽不如也!孔子曰:“商有三仁”,即微子、箕子、比干,三损二矣。

箕子眼看大厦将倾,独木焉支,乃作诗于市井:“要知血染朝哥,戊午岁中甲子。”子氏面临灭顶之災,都城一破,玉石俱焚。箕子一面遣散家人适边远之地,一面佯狂为奴,蓬头垢面。国人皆以箕子被逼疯了,纣王追查写诗之人,知箕子已疯,乃关入监牢。

后周武王姬发,兵发朝歌,将商都团团围住,都城十万殷军,十五万子氏百姓,一夜之间,无有踪影,成为殷史千古奇案。上古时候,杀戮野蛮,诛灭九族。夜晚,八百镇诸侯突入城内,祸及子民,城内军民无一生还。正应“戊午岁中甲子”日,连夜销尸灭迹。天明,号称一代贤君的姬发——周武王,兵不血刃,堂而皇之进驻朝歌,三呼万岁!

箕子因装疯作哑,且臭气逼人,居然苟活下来。武王从牢中放出箕子,也知非疯也。梳洗毕,设宴款待,待为上宾。几天后,询问治国方略。箕子写成《洪范九筹》,成为后世国君的治国良策。武王留为作官。箕子曰:子氏失尽民心,失去天下,此乃道也,无颜做官。周王乃放其一条生路,去国外朝鲜生存。箕子乃聚散在外的子氏族人,渡海至朝鲜,带去了商朝先进的冶炼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朝鲜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朝鲜的开国之君。箕子死后,朝鲜人民于平壤郊外牡丹峰筑有箕子陵,以示纪念。

《易经·明夷》载:“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盛赞其功绩。际元、际诚、际征兄弟,为箕子第27世嗣孙。际元使周,向周王陈说:自先祖契得舜帝三大嘉奖;加官、封地、赐子姓,至今已1700余年,殊荣岂能永久,愿废弃子姓,恢复姓,故际元为复姓始祖焉。


位于平壤的箕子陵,照片摄于19世纪末


胜传奇

胜生于西汉末,东汉初。他任过谏官,当过太守,思维敏锐,洞察千古。当时风气用钱买官甚浓,胜从不趋炎附势。王莽身为皇帝,请他做官。派使者带着诏书、官印,驾着四匹马的大车去迎接胜,传达拜为师友的任命。使者与郡太守、县里县城、三老、儒生共千余人,拥车拜请胜。使者心想,得此喜讯,胜必然出门迎接。久久地站在外面等候。胜声称有病,卧床不理。,使者只好交付皇帝诏书,奉上官印,送上四匹马驾的车牌,上前向胜说:“圣明的新王朝没有一天忘记先生,朝廷制度还没确定,等候先生主持国政,想听听先生准备实行哪些措施,已安社稷?”胜说:“我向来愚昧,加上年纪老迈,又身染重病,命在旦夕,如果随车上路,定死途中。”使者没奈何,将印系佩在胜身上,胜坚决推辞。使者只好向朝廷奏报。“现在正值盛夏,天下炎热,胜有病,不堪颠簸,是不是等到秋季凉爽时再动身?”王莽下诏允许。使者每隔五天就与太守一同去问候胜的起居饮食,并告诉胜的两个儿和学生高晖等,朝廷虚怀若谷地用封侯的礼仪来对待先生,他虽然有病,但也应该移到驿站官台去,表示确有应征进京的诚意,这样做会为子孙留下庞大的家业。高晖等把使者的话转告胜,胜知道自己的推辞不能许可,说:“我接受汉王朝的厚恩,无法报答,而今年纪已老,早晚就会入土,从道义上讲,岂可以一身而侍二家君王,将来到了地下如何去见故主呢?”胜于是吩咐他们准备后事,说:“衣服只要能包住身体就够了,棺材只要能容纳穿着衣服的身体就够了,不要追随时俗的风气去给坟培什么土,建造什么祠堂。”说完就不再开口喝水、吃饭,历时十四日而死,终年七十九岁。

事实证明:人之所以为人,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得了多少利益和财货,人的价值体现于为了正义失去了金钱甚至失去生命,这种失去实际上有如凤凰涅槃,得到的将是永生。


自珍传奇

自珍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尤其是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与同时代人相比,是丰富的、不拘一格的。

母亲是自珍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自珍六七岁时,母亲就常在夜晚,把灯挑的亮亮的,搂着儿子口授诗书,母亲慈祥清朗的声音,融合着前人优美动人的文句,涓涓滴滴滋润着幼儿的心田。他有诗云:“猛忆儿时心力异,一灯红接混茫前。”

十一岁随父进京,这对于自珍的青少年时代乃至整个一生都是件大事,家乡的山水固好,学风亦盛,但毕竟拘于东南一隅。而京师,确实是政治文化中心,各路人才的荟萃之地。少年进京丰富了他的生活,开拓了他的视野,拓展了他的心胸,北地雄浑的气势和粗犷的人情,给这位江南才子多情心上注入了一种豪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829年,道光九年,自珍中进士,学务博览,以文名扬天下。他的文辞激情澎湃,文彩飞扬,阐天地阴阳之妙,发圣贤义理之微,穷宇宙风云,鱼鸟草木之情状,横恣如殷鼎、商彝,如悬崖峭壁,直插云霄;又似江河、湖海之奔涛、怒浪,一泻千里,排空而至,猝不及防,令读者癫狂大叫,闻者惊愕失魄,美不胜收。

自珍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他的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乃晚清独树一帜,异军突起之天才诗人。


中华氏古代杰出人物简录(至清代)

上古时期

共工(若干代人)上古伏羲时代已经存在的部落联盟位于伏羲之后、神农之前的第二位古帝,共工氏在女娲氏末期,转任智刑,霸而不王。

共工氏伯九域,称雄九州,即:冀、豫、雍、杨、兖、徐、梁、青、荆九个州,处于霸主地位。

共工氏子孙任智刑以强,与黄帝之孙颛顼争帝。

共工氏被帝尧命为水官,共工不服尧领导,被流放于幽州。

二世共工之句(ɡōu)龙为避仇,在共字上加龙为,舜封句龙治水,先后15年,平治九州水患,尊为后土,祀为社神。

三世契,佐大禹治水,得帝舜三大嘉奖:加官、封地、赐子姓。“子”上古时为“先生”之意。至此,氏易姓子氏。

十四世子成汤,灭夏建商,为商朝开国之君。

三十世帝乙,箕子,比干为帝乙同胞兄弟。

箕子,精通八卦,著《洪范九筹》,成为国君的治国良策。居朝鲜,历27世。

三十一帝辛,拓展疆土,扫荡六合。后期宠信妲己,为周所灭。

五十八世际元、际城、际征三兄弟,际元使周,废子姓,恢复姓,为复姓始祖。

秦汉时期

遂:公元前70年,汉宣帝4年任命为渤海太子,因治郡有功,政绩斐然,宣帝诰封为渤海堂主。

奇英:公元前62年,汉元帝授奇英为武陵令,武陵堂号因此得名。

胜:汉哀帝授为谏议大夫,后授以渤海太守。

舍:汉哀帝授位谏议大夫,精通五经。新朝任为太宰博士,舍称病辞去。第二次任用,拒受印绶,绝食终与胜合称荆楚二

三国

禄:蜀汉丞相诸葛亮启用为越隽太守。

晋朝

调:安汉人,授荆州刺史。

云之:晋武帝授为散骑常侍。

南北朝

孟舒:浙江金华人,任为大中大夫。

唐朝

凤:大中十三年(858)中进士,授建安令。

玺:天佑四年(907)授国子监博士,封秦国公。

五代十国

愈:后周显德六年(959),南唐进士,礼部尚书,太子太博,封越国公。

逸矢:后晋(936)任福建建平阳侯。

处廉:天福年间(936-943)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建莆田人翁乾度为避难,隐居并将六个儿子依次改为:洪、江、翁、方、英、汪姓,初廉,五子也。

宋朝

谊:宋初监察御史,殿中御史。

毅:宋初知信卅军,江南东路提刑。

顺:北宋(1008-1021),任镇南节度。

鼎臣:北宋(1034-1038)中进士,任吏、礼二部郎中太中大夫,为北宋一代名臣。

禄:北宋(1067)授尚书秦国公。

焕:北宋(1070)与弟致仁,儿惟深、惟康、惟泽、从侄惟一门六人,同榜荣登进士。惟深号神童,才华横溢,为钦点状元。

享:宋神宗(1077)授为兵部尚书,资政大夫。

仕旺:北宋(1109)中进士,任杭州牧。

央:北宋(1094)任监督御史,为北宋末名臣。

茂良:南宋(1169)任江南转运判官兼知隆兴府后升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功绩卓著,为南宋一代名臣。

元朝

开:元初著名画家。

名安:元(1341-1368)晋江氵丙      州盐场司令,江西犹县尉。

友福:元(1361)任翰林学士,中书参政兼丞相。

明朝

召:洪武年间(1368),授国子监祭酒。

楚芳:洪武十八年(1385)中进士,为监察御史,后升大理寺卿。

鐩:宣得十年(1435)为四川按察史。

弘:成化年间(1521)中进士,任河南都御史。

延贤:万历年间(1593)神医,帝赐“医林状元”。

綎:万历年间(1597)任副总兵,英勇善战。

鼎孽:崇祯七年(1634)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清朝

景翰:康熙初,授江西瑞州通判,后升两淮盐运史。

廷彩:雍政四年(1726)被苏禄国王派为中国大使。

勖振:雍政十年(1732)中举,为“江西四杰”之一。

守正:嘉庆七年(1802)中进士,任礼、工部尚书,左都御史。

丽正:嘉庆十年,中进士,任礼部主事。

文焕:嘉庆十八年(1813)与弟文炳、文辉,同榜三魁中举。又七年殿试,连登进士。一时名驰朝“野”,誉满京华。

自珍:道光七年(1829),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伟大诗人。

自闲: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进士,任内阁学士,礼、工部侍郎。

勿图:咸丰九年(1859)中进士,东海关监督,湖南布政史。

照瑗:光绪十九年(1893)任英、法、德、比四国大臣。

春台:光绪三十二年(1906)率浏阳、萍乡等地3000多矿工起义,任中华民国先行队都督,首次打出了“建立共和国”的旗帜。

十三修编委会


                                             历修谱序

一修谱序

氏自际元公命氏受姓以来,源流之相属,其故可思。世之相后也,地之相去也,其故又多不可问。顾其所可据者,春秋晋大夫坚昉武陵郡,入汉,遂为渤海太守,而其后有渤海郡。新莽之篡,胜耻事二姓,使者即其家起之,竟不食而卒。与舍名节并著,是时称荆、楚两,曰:荆楚仙人也。其他所表,见载在籍间者,多有据。源流不可究拟,夫同源而相弃相忽者,荒略也,岐出而寖相援者,诬罔也。妄有所置异同,其间荒略与诬罔,其愆正等。我抚州崇仁简方地,始迁江右之祖,任山阴谊公。而上溯任越国愈公,阶金紫膺,封爵司参军公,相继登闽,今福建省之邵武府光泽县牛田里狮子楼前是也。南唐之席,有土宇也,自江北而来,洎江以西,次第削平闽、楚,都金陵。亢宗图兴复国,仕国也,我耀卿公仲裔也,而秘书公勖世嫡也,琅琊公颖冢孙也,其后世居闽如故。其仲判镇南节度转判隆兴公顺,偕我山阴谊堂弟昆,以宦游寓洪州之域,去府治三十里之西山府,入宋为隆兴,今南昌判镇南节度公,历传之所占籍山阴公司参军之季允也。以进士起家,山阴徙官,抚州则卜崇仁之简方,安乐乡二十都以居,是为始迁祖,再传儒士懃公,又传任乐平县慰饶公,赘萧氏,生仕林、仕材、仕梅三公,居萧方,更名方,今天授乡二十六都是也。厥后所建有桥梁,名之曰武陵、曰桃源者,无非因氏而著也。

是为序。

宋绍兴七年丁巳 江西崇仁县谊公嗣孙:仲敬、永年同撰

二修谱序

汉分天下为三大户籍,天下之胙土命氏,而贵显者为甲、乙、丙,其时尚未列谱也。迨宋时,文安主簿命苏公始自立谱,重本支,联族姓,作为序以记之,则谱所以亲亲也。我族自绍兴七年,始修一次,历年既久,生齿浩繁,使不合辑续修,将远者益远,疏者益疏,其不邻於夏五、郭公者几希。爰播告同宗,佥皆黾勉从事,敛赀缮稿,维时参互考订,尚有老成总理赞襄,亦多贤哲相与绘图序系。是吾亲,虽单寒必录,非吾族,即富贵不收。矢公矢慎,越五载而剞劂告成。庶几开於前而识创垂之有自,继於后而知似续之有因也。吾家世守忠厚,敬宗收族,必更有绍先祖之诒谋,继前人之武步者。诗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吾於后之君子有厚望焉。因不揣简陋,述其颠末而为之序。

元泰定元年甲子仲夏月江西乐安县谊公嗣孙:一德、克昌同撰

二修赠序

乐安诸乡之族,其久且蕃者,方之其一也。盖出自宋初,至於今,十六传,中更寇,固室庐毁而谱牒逸。一德字汝明者,始追修之,克昌字士龙者,又补完之,圣任字希尹者及士龙俱序其端。惟恐前之远而迷其源,后之多而紊其派也,立心厚矣。在先虽未有甚富甚贵之家,而鲜有不才不肖之人。敦尚诗书,持循礼法,各务本实,以殖其生,依稀太古之风。张子曰:“子孙贤,族将大”。然则族之亭涵,而未大发泄也,其将有俟张子之言岂诬也哉!

   元泰定元年甲子七月既望前翰林学士资

   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临川吴澄伯清父撰

三修谱序

窃闻国有史所以纪天潢之派,家有谱所以衍祖源之流。自唐末乱,士族亡其家谱,至宋,欧阳公作为欧氏之谱图,图以九世而止,谱以五世而斩。今予族重修谱牒,谨效欧公法而不敢变也。溯自世祖谊公,由闽补吴抚州二守,宽厚简敬,任满留家抚州。迨七世而至济公,不嗜繁华,酷爱风水,遍涉诸属,乐於泰和,於绍兴四年迁泰和之圳上。时年已壮,惟以向善乐施,诗书遗后。越三世而至我瑞翁,钦授湖广副使,任满留家德安,生富兄弟八人,悉叨父荫。富一日读《葩经·下武篇》曰:“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未尝不掩卷三叹焉。夫人生本乎祖,不溯其极,续其牒,永垂后世,使知本末可乎?如始修仲敬公、永年公,二修一德公、克昌公,可谓孝矣。富欲重修,犹虑未获同人,共襄厥美。适有吴中珍公子名挺者,持谱牒至,余不禁跃然喜曰:“此祖宗之幸、子孙之幸也!”焚檀披阅,知自愈公始,公前茫然无据,不胜痛哉!予虽钝志,欲溯源而后已。质弟名清者,弟曰:“寻祖,孝也;别派,义也;贻后,仁也,一事而三善备,胡不勉而行之?”於是兄弟不惮艰险,返吴、涉闽,鬓髦几焦,寻其极源,而幸睹氏之由来,渊源有自矣。原於成汤,历胥馀公,都朝鲜二十七代,有际元公、际诚公、际徵公。元公使周,受封供丘,易生坚,而氏始此。九世选公、遂公,仕汉。选五世而麟、胜、舍三公,俱仕汉。麟六世生信公,为晋师。九世而至忠公,生南朝,为隋太尉。此氏之一脉源流也。虽然予等犹有不足者,所获之谱,皆断简残篇,於中世次缺坏,不及接承,多失其祖,可胜惜哉!可胜惜哉!至祖忠公,方有实著。闽尊为一世祖,乃始迁闽之故也。亦犹吴尊谊公、今尊济公也。由忠公而来,脉络相承,心稍慰矣。富等备赀重镌,始於洪武二十八年乙亥,三年而谱牒乃成。谱既成矣,可无一语以示乎?氏子孙,登名是谱者,务以礼义相先,孝悌为本。亲其亲,长其长,幼其幼。毋以恶凌善,毋以富吞贫。祖祢不可以不重,子孙不可以不教。祖祢不重,则祀事无由而成,将何以为人乎?子孙不教,则礼义无由而明,将何以立世乎?故邻里尚其和,宗族尚其仁,则风俗美矣。凡吾子孙,苟能研经术,大则可以取功名而显当时,次则耕商韬隐,可以尚其志。夫如是,则庶几夙夜以永终誉也。既示而又诫之曰:非吾族,虽富贵不可妄攀,实吾族,虽贫乏不可轻弃。婚姻不可以赀妆是图,交际不可以权要是趋。若然,不惟无愧於今时,抑无愧於先祖矣。圣人曰:“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凡我同宗,请事斯语。

明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季春月中浣日济公四世孙:子富偕弟:子清敬跋

四修谱序

昔可堂吴氏云:“宗法坏而谱作,谱作而族尊,族尊则一族之人始有所统。”甚矣,谱之宜修也。要非士君子而存孝悌之心者,不足语此。吾氏谱,始修於宋,仲敬、永年公等。续修於元,一德公、克昌公等。三修於明,富公、清公等。迄今百有馀岁,宗族尤繁,子孙愈众,使不续修,则卑逾尊,疏逾戚,相视为秦越者有之。予每念及,心甚恫然。因集诸子侄辈而以此意告之,子侄咸曰:“人各有根本,根本不明,则或忘其姓字,而冒入籍贯。昔郭崇韬下马而哭子仪,晋之敬塘改姓石,唐之克用易姓李,援引攀附,全不知羞,此无他,不修谱故也。若此之类,后人亦当以为鉴。”余得子侄论,其志愈励。时年六十,不惮驰驱,广搜集採,谱牒得以复修。於焉敦祀事,序昭穆,厚人伦,美风俗。俾一家之内,油然孝悌相亲;一族之中,蔼然仁义相接,莫不去偷薄而返敦庞也。王道之易易,不即於此而见之哉!

                  明正统十一年丙寅 瑞公嗣孙:文贞撰

五修谱序

慨自谱之不修也,贫则攀富,虽至疏视之如至亲;富则弃贫,虽至亲视之如至疏。迷误相仍,舛讹莫辨。故古人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谱之关於风化、系於人伦也大矣!余家自老祖国泰公,莅任抚州,相继懃公、饶公,止乐安方。历我济公,睹旧居人物之蕃,慕山林烟霞之趣,历涉诸县,至泰和圳上,始卜筑而家焉。相传至今,将九世矣。家尚清白,人存朴实,子孙瓜瓞绵绵,承祖庇荫,未有始兴立而终颠覆者也。暇日,搜寻典籍,得先祖富、清二公及贞公旧谱,惜历年既深,残缺失次,愕然久之!遂与族侄倍曰:“谱不重修,上无以溯一本而知其源,下无以穷万派而悉其委。长幼散而无纪,疏戚茫然不知,不免失其所自,蹈郭崇韬拜子仪之弊,甚则泾渭莫分,鹿马相混矣,尔等以为何如?”族属欣然,咸赞为当理。於是命光重为修订,登诸梨枣,披图一览,则祖宗之昭穆,皎然列於前;子孙之尊卑,秩然立於后。领挈而裘顺,纲举而目张。俾吾族中,共叙彝伦,咸怀亲爱,孝悌之行著,礼让之俗成,庶可以流芳百世,传示千载也欤?敬序。

谊公嗣孙:武同侄:倍撰

六修谱序

尝闻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而家之有谱,尤其皎然者也。吾族自武、倍二公五修后,迄今将百载矣,未有倡议重修者。岂前人所为,后人遂莫能步其后尘欤?玺也尝与族属子侄等言及家谱,佥谓,不溯其本而续其牒,则今日之所亲,几何不转而为异日所不亲乎?兴念及此,能不为之慨然!奈予年迈,虽有续修之心,而无续修之力,不能对先人而展孝思,抱恨良多。及翻阅旧谱,见前人陈迹,皆属断简残篇,於此而不存其据,则文献无徵,房分莫分,尊卑难辨。欲弃置於弗道,则清夜有所不安。欲纠集而合修,则将伯其谁相助。不得已,将三十二山六十九户,从际元公字共叔以下,抄录墨谱,以俟后之仁人孝子,刻刊而再举焉。是则吾之所深幸也夫!

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 瑞公嗣孙:万玺撰

七修谱序

谱之复修者,岂其夸门第之盛,求炫於今时,要誉於后世哉?诚以纪源流,著派衍,叙尊卑,列昭穆也。我氏谱,始修於宋,有仲敬、永年公。二修於元,有一德、克昌公。三修于明,有富公、清公。四修文贞公。五修武公、倍公。六修玺公笔录。渊源有自,虽世远人遥,昭然可鉴。夫何中罹兵燹,室庐焚毁,谱之遗失者八九,而所存者仅二三之残序,可胜惜哉!予叔侄叨蒙祖荫,几欲续修,而代远年湮,世系缺略,徒痛哭流涕,长太息而已!康熙己巳秋,偶於古箧中得玺公笔录,而知我梅公五十九户三十二山,藉以稍慰渴思。虽然予叔侄未敢轻举也,志欲搜罗旧牒,方为实著。劳涉经年,心诚求之,乃得德安孝感七修宗谱,始知公之前有愈公、谊公;公之兄有林公、材公,子孙蛰蛰,何啻五十九户云。既又得林,材谱参正之,毫厘不爽。於是大会本宗,冒一时之嫌疑,清万派之根本。涉三湘,历九泽,与夫辰、沅、常、宝三十二山,合林、材二公共六十九户,莫不经涉。是吾亲者,虽穷居幽谷,予不以贫贱而弃之;非吾族者,即豪居廊庙,予不以富贵而亲之。阅历四年,而谱牒得以告竣。於是源流纪矣,派衍著矣,尊卑序矣,昭穆列矣。果以求炫於今时、要誉於后世否?其必有知我者也。

是为序

大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 子富公嗣孙:世羡字简誉偕侄:尚进字公拔同撰

七修京遂公谱序

尝谓氏历代以来,仕途显耀者,虽不乏人,然皆以爵位显。求其名重当时,德垂后世,与赵杜黄霸齐名者,遂一人而已矣,他无闻焉。予曰:是不然是,但知既吾姓,而后之显者而未知,未吾姓,以前之显者何也?齐灭滕,我祖元公,字供叔者,使周而受封丘,因以地为姓,而生坚,曰坚,仕晋为大夫。其后枝叶繁衍,或吴或楚,推之天下,无一而非我坚祖之分派也。如遂者,特数传而生於汉代间者也。谱载虽甚详明,兹亦不敢繁文具述,劳工人雕刻为也。但世远人遥,本支莫辨,间亦有之。如为滕裔,氏子孙只能自知,天下未必皆知。至於滕为谁裔,天下知之审矣。其先之显者,独一遂乎?不独一遂乎?天下亦必知之审矣。予虽不敢以此自多,又不敢不表而出之者,俾后嗣子孙即流可以穷源,睹枝无忘厥本,是吾志也。因为序。

七修谱序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我祖自殷胥馀公以来,中历数十代,或详或略。富公谱跋,明志之矣。自忠公避乱入闽,世系承接,朗若日星。其后由闽徙吴,迁抚州乐安者,谊公也。至济公字武略,徙吉安太和长安儒冲口丰城里早禾渡圳上,生林云,字昌焕,子孙日盛,各卜宁土而居焉。我宗瑞公,任湖广副使,其第三子富公,始卜居流南山,则又为我地氏之一世祖也。生子三,荣义、荣祖、荣昌,自是族盛人繁。虽谱曾数修,然历年久远,户口愈增,未免排行错乱,鲜知长幼尊卑者有之。今族叔世羡字简誉、族兄尚进字公拔者,奋思宗报本之怀,汇集是派,剞劂成谱。余备数宫墙时,或经心用力,共襄兹举。今谱牒已叨大就,翻阅之馀,立见千古以上之根源,楚南族庶之昭穆。猗欤休哉,诚盛举也!后之览斯谱者,以修谱之心为心,敬之珍之可也。

是为序。

时大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孟秋谷旦 嗣孙庠生:尚魁字玉侯敬撰

七修赠序

当今圣天子以仁孝治天下,首敦孝悌,以重人伦,此以礼让为国,笃宗族而昭雍穆者也。余奉命莅兹,夙夜匪懈,无不以皇上之心为心,俾小民咸知亲亲长长之谊,老老幼幼之怀,共乐太平之风,永沾盛世之化也。随即有氏子以家谱进求序。予曰:“厚人伦,莫先於此。”因为之序曰:噫!氏之从来远矣。历周,齐灭滕,共叔受封供丘,赐姓,嗣坚则晋大夫。下及汉唐,名臣墨士,代不乏人,概不具论。惟遂为渤海守,丰功伟业,光耀史册。嗣而胜、舍、嘉德懿训,绍圣贤之统,仪型今古。由兹而来,文人哲士,克忠孝者,亦不鲜矣。诚矣哉,气厚者发必昌;根深者,枝必荣。永昌厥后,此理之自然,无足怪者。今氏子修其谱也,宜矣。根本重光,尊卑永序,其为孝悌中人,谁曰不宜?因勉以数语,志其概,并纪其盛曰: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等重耳。作史者,自一言一动、以及事物巨细,罔不载焉。立法严,设辞确,断不少假一毫私意於其间,此春秋所以为谨严作也。至於谱之修也,又岂可苟焉已哉。或曰,谱者补也,将以补情义之未周云尔也。抑亦於以明世系,定本支,上接祖若宗之传,下开子若孙之绪於无疆者乎?是则谱又史之远意也。氏子得谨严之法而裁之,以情与义所当然。大宗必书,小宗必书,祖泽之诒谋必书,世代之亲疏、地理之远近必书。既合之以联其情,复分之以明其义。溯其源而寻其流,厚其根而培其实。昭穆之序明,而尊卑自著也;孝悌之道彰,而礼让自成也。氏子厘而正之,族人体而行之。以之维风也可,以之善俗也可,岂仅曰补情义之未周而已哉!周书曰:“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氏子之谓也。孔子曰:“吾观於乡知王道之易易也”。氏子修谱之谓也。

是为序。

大清康熙三十七年戊寅春月朔日谷旦 中宪大夫知长沙府事 本府清军厅功加正一品又加二十四级 山阴:赵宁管亭甫谨撰

以上除注明者外,录瑞公富、贵、清房,珂公房房谱。

                        八修谱序

尝思树有根,水有源,物类且然,而况人乎?人本乎祖,固宜寻本溯源者也。翔自幼遵庭训,每阅家谱,知吾氏之源,起自周,有际元字共叔者,受封共丘,以地为姓,易生坚,仕晋为大夫,姓之一世祖始此也。数传而后生遂,与选并仕汉。选数传而生麟,麟数世而生信。历汉而晋、而南北、而隋,乃生太尉忠公焉。忠公因避炀帝之乱,徙迁闽地,为基闽一世祖,实据凿然,纪录可考。又历数传至南唐,生愈公,官拜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子太傅,封越国公。子孙蕃育,人文蔚起,世为闽中宦族。迨至谊公,字国泰,号秋江,仕宋为奉训大夫,又由闽迁吴,至抚州之乐安而建居焉,遂为吴一世祖。历三世而生仕林、仕材、仕梅。林、材二公派衍各别,谱牒分修,未及详录。惟我梅公,数传至文济公,字武略,於宋绍兴四年甲寅,徙居泰和之圳上。后之子孙排列世次遂彰彰焉。稽公之为人,惟以好善乐施,诗书遗后,乃生昌焕公,为御前国医。再传而生瑞、珍、珂、珮。瑞公字鸿鲲,号北潭,又号耐庵,於元时至正二十八年,钦授湖广副使,任满留家德安,生我富公兄弟八人焉。今楚南之姓,棋布星罗,多属瑞公兄弟之苗裔。续修宗谱,俱尊瑞公兄弟为一世祖。源流备述,谱载特详。稽吾氏谱,始修於绍兴七年丁巳,则仲敬公、永年公其人也;复修於元泰定元年甲子,则一德公、克昌公其人也;三修於明洪武二十八年乙亥,则子富、子清二公又其人也;四修伊谁?正统十一年丙寅,文贞公实主之。厥后五修有武公、倍公,六修有玺公之笔录,其年代则竟忘之矣。幸於大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有简誉、公拔二公,续成七修。然距今又百有馀岁,所存之谱,将属断简残篇。於此而不修,则祖宗之昭穆世次不且茫无所据哉。丙子秋,有族邑庠生名光炳、郡庠生名位胞兄,邑庠生名鹤翥,族兄循训、复礼,族叔敬哉此数人者,慨然有念祖溯源之志。督集同宗,刊修谱引,嘱翔以赞襄之任,不禁跃然喜曰:此乃重大美举,上光祖考,下启儿孙,敢辞责哉!因而收丁纠费,不惮跋涉,自楚入秦,由秦入蜀,两历寒暑,始克归梓里焉。回思举事,今又四载,谱事告成,纪实弁首,使后之览斯谱者,千百年源流始末,洞达胸次,了如指掌焉。

是为序。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岁孟秋月上浣吉旦瑞公十六  

世孙文庠生:定光字绩健偕弟:凤翔字藻耀谨撰

                        八修谱序

   韩子云:陈言务去,戛戛生新旨哉。此语后学为文胥奉为楷模,而卒苦其难。吾以为序文难,序谱尤难。盖谱原以有徵而可信者传后,操觚者务据实直书,严加笔削,使大义凛然,乃为有当。非有道德而能文章者,其谁能为序?岂易易哉!间尝披阅他姓族谱,刊序纷纷,往往铺张扬厉,竞尚浮夸,剿说雷同,徒成滥套,人每望而生厌。求所为力剔诸弊,但存真本者,百不一得。彼作者方将藉以垂名后世,而不知适自彰其陋矣。予衰陋不堪任事,每念家谱久荒,不得已而集同志续修,强为倡首。清夜自问,无所短长,惟矢此忠厚敬慎之心,与阖族相终始。忆自丙子秋始议,越今四载,幸荷先祖之灵,俾获告竣。初亦思强凑俚言弁首,迨读新旧诸序,窃爽然自失曰:所贵乎谱序者,穷源究委,不误於所宗,无混於世次,此其切要也。今各序均已详哉。言之才长者,更能引据推阐,大放厥词,曲尽所蕴。举吾姓之脉络渊源,了如指掌,夫如是则不必序。且所见微末,又有不能序者,与其拾人牙慧,强为续貂,徒形语赘,贻诮大方,何如以不序序之为愈也。爰草此附诸先生篇末,以博一哂云。

大清嘉庆二十四年己卯岁季秋月吉旦 瑞公十七

世孙庠生:光炳字善首偕弟:长庆字履吉同撰

八修后合修本源谱源流总序

家乘之修,所以清源流,辨亲疏,序长幼者也。稽吾氏,原於成汤,历箕子名胥馀公,二十七代至际元公字共叔者使周,受封共丘,因地赐姓,此氏所由始也。元公生子名坚,为晋大夫,数传而生选与遂,又数传而生麟、胜、舍三公。或以治绩显,或以名节著,载於史册,至今昭若日星。麟公六世生信,信公九世生忠,忠公官隋太尉,因炀帝之乱而奔闽,於建宁之松溪居焉,即为福建一世祖。忠生宏远,为唐参军。宏远生德昭、敬昭。德昭官唐教授,生裕,为卫尉少卿。裕公三传至叔琦,任山阳县尹。叔琦公二传至十万公,为邵武府光泽县教谕,择居牛田里狮子楼前。时生愈公,仕南唐,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加上柱越国公。子孙繁育,人文蔚起,是为闽省宦族。愈公次子耀卿公,南唐参军,生四子,颜、颢、凯、谊。谊公字国泰,宋开宝进士,由光泽徙江西南昌府西山。官抚州贰守,游历属邑,爱崇仁简方,遂卜居於兹焉。后宋绍兴十九年,割崇仁天受乡三十六都,属乐安,遂为乐安始祖。谊公生懃,懃公生乐平县尉饶,饶公赘居萧方,生三子仕林、仕材、仕梅。林、材二公子孙在乐安者众,而徙楚者,不过安化南崖山、花石山、荆婆岭、落水洞、长冲、富溪、仙洞、高平、宁乡铁冲、水竹,善化、东门冲,湘乡杨木塘,桃林、大水头、天堂数处而已。惟我梅公,三传至文济公,字武略,於宋绍兴年间,偕弟文韬、文铸,同迁吉安府泰和县鹅颈村丰城里长冲衢口早禾渡之圳上,筑室而居焉。今楚南排行,俱从公武字起,脉络分明,有条不紊。济公生昌焕、昌念。焕公字林云。生瑞、珍、珂、珮。瑞公字鸿鲲,号北潭,於元时官湖广武昌副使,珍、珂、珮三公随兄在任。至明初,四公子子字班二十人,籍楚立标为业。瑞公配封氏,生荣、华、富、贵、爵、禄、清、高八公,派衍长沙故居岭、隔塘,龙阳金牛山、南竹山、青洋湾、洋头湖、龙潭桥,益阳家坪、白米崖、修山、樊家段、石牛江、禁牌,安化丫头山、相思、马蹄山、马头山、圭溪、马辔市、泉塘、归化、田心、蒋家坪、崇山、黄泥段、青山,新化笋芽山、黄杨山、白溪流南山、田家山、观场山、车水,邵邑糜家坪、堂下桥,武冈紫阳司、胡葱,湘乡杨柳泉、南冲,娄底市,永丰市白杨、泥湾,辰溪修溪口、湘潭蒲湾、金霞山、朱亭、沙头、宁邑沩山、高霸、稀树山、塘市及沅陵官庄、保新、店驿、八都、浏阳、耒阳、湘阴、粤西双峰山、乔顶山、棕山与四川各省、府、县等处。珍公配王氏,次张氏,生亨、凯、顺、显、进、远六公,派衍湘乡鹏山、指名桥、青蓝、井湾、洗笔池、曾家山、牌头铺、乍口冲、南薮段、湘潭招山、大仓、广林桥、龙阳德东山、家湾、邵阳九公桥、峡山铺、善化、大塘、尖山、常源、扶冲、安化雷鸣山、羊牯岭、益阳三保、全州六洞、衡山南岳庙前、石背冲、渣江、马泥河、人坪、城步清水塘及绥宁等处。珂公配宋氏,生显、达、权、衡四公,派衍辰溪东冲、小田冲、辰州道山、秤锤山、溆浦、桃源小溪、荆州城内、沅州西路、澧州市上、邵邑西路泉塘、和尚桥、极乐山、清水塘、小江里。宁乡三田湾、莫家山、卢溪市木英崖、荔溪、新化炉埠、安化大溪虎形山及湖北孝感等处。珮公娶艾氏,次张氏,生美、义二公,派衍邵阳东路中乡、高桥、九龙岭、栏杆桥、常德河虎山、凉山城市、善化、春田,湘乡秧冲、杨家滩及武陵、荆州各府、州、县等处。至文韬、昌念二公,派衍郴州、靖州、辰州、麻阳、永州、道州、宁远、祁阳、广西临桂、全州六洞及贵州等处。文铸公派衍武冈西路三岚铺、黄茅团、南路船田铺、城步木瓜甲家湾、东安大冲、新化石屋冲及广西兴安等处。此皆余迩年纠合四方,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参以谱之所载,心知其然,而口能言其然者也。然余之所以合族联宗,始终不倦者,其来有自。缘康熙甲戌谱内注:饶公一脉,共发三十二山五十九户,於所未修者,仅纪户派、居址而已。批云:有三十八户,无费未刊,以俟后补。我先君子长卿公,阅谱至此,尝流连三叹,慨然以补修为志。奈身体柔弱,不能任奔走之劳,是以临终遗嘱於余。余承父命,不避寒暑,纠集二十余载,主纂二十余县,编成五十余处失宗而使各知其宗者,岂余以是沽名哉。夫亦以先严之命弗敢违,一本之亲不忍弃故也。独是本末之纪已详,而是非之辨宜审。忆自己卯八修,余与列宗先生综理其事,几以为详审精密,校对无讹。乃后主纂外县,参稽互证,彼此多有不合,余因是愕然惊惶。然惑辗转於心,不能自已,誓必得吴谱为质证。爰於道光十九年夏,卒男增往江西乐安县故里,寻得万历辛丑谱负归。遍告族人,启新谱校对,而叹前此之承讹蹱谬,以诬吾祖宗者,今始得考其实也。因命长男培,以助倡集之力。集毕与族中诸儒,聚於子富公祠数月。讹者更之,疑者辨之。合七府二十余县。统修谱头、班次,使后人照此刊刻。则源流清而不混,亲疏辨而不淆,长幼序而不乱也。

是为序。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春 梅公派下子清公嗣孙:春亨字嘉会号合礼谨撰

                       八修后合修本源谱序

至无尽者,其天地乎?置百年之身於其内,特一瞬耳。而数千百年之后,犹可想见其人者,圣贤有诗书,此外则赖有谱牒也。顾有谱祖宗而仍不传,即传而或错误悖戾,实益之诬,则始失载而继妄载者之罪也,不肖孰甚。吾氏之始,旧谱递载,出於某人,越几世生某,又越几世生某者,其确与否?吾固憾不能起古人而问之。不能集天下古来书籍,如《一统志》、《万姓谱》、《古今人表》、《古今姓纂》、甲乙丙丁,而列於一大室,以纵吾目,而宏博其所见矣。然自忠公以后,则犹有可得而考者,而其讹载之处,又岂少哉。为子孙者,於递修旧谱所前未载即无可如何,若讹载之处,苟其有可考正者,而或淡漠置之,则是不有吾祖宗也。其不肖视失载妄载者,直伯仲不得为愈也。若夫瓜绵椒衍,辄以万计,而其初要出於一人也,固宜其盹然而情谊亲秩然,而尊卑别然。自江西来楚,而散处于湖南者,我梅公子孙固多,林、材二公子孙亦不甚少,谱盖未尝书合。明洪武戊寅,本朝康熙甲戌,我子富、子清公及简誉公之修谱也,即曾倡集合修,而班次不一,合犹未合。苟及今不为联属整齐之计,则世代以愈远而愈疏,班行以愈多而愈杂。一旦相逢於何地,吾固知其不免於举宗族而秦越之,叔兄而弟侄之也。所谓情谊亲、尊卑别者安在?昔江西中丞公亨、都督公显、大尹公善治,於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合三府六县之人,而修大宗谱。观善治序中所云,则知孰为伯叔行,孰为兄弟行等语,可知当日世系同编,班行亦一,其意固何如也。而后之人,其欲广所亲,而即以亲其祖,广所尊,而即以尊其祖之意,遂不如古人哉。噫,吾之有见於谱载之失班次之乱,而欲相与考正之,画一之也久矣。因蹭蹬棘闱,又不甘心名外,故未果。甲辰春,有子清公嗣孙亲培者,承其父春亨命,持江西方万历辛丑谱至,其意与予合,予喜甚,倍鼓励之,嘱伊遍涉诸地,以此意告之同宗。越半载,返云:“各支皆乐从焉。”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仁人孝子之心,固有如此其同然者乎。尝慨今学者贮经传於心,会子史於目。或复游览天下名山大川,开扩胸臆。於是作为文辞诗古,阐天地阴阳之妙,发圣贤义理之微,穷宇宙风云鱼鸟草木之情状。其言高古鑱刻,豪健横恣,如夏鼎商彝,如悬崖峭壁,如江湖河海之奔涛怒浪。令读者癫狂大叫,闻者惊愕失魄,其於文艺著作,非不突兀一时。然其人每狂妄傲僻,不孝不悌。弃其祖宗,薄其同族,其族党无所表率,亦遂因以不厚,君子殊有所不取。而吾族人乃皆乐为敦本睦族事,此可见吾族中老师、宿儒平日必有躬行实践。敦孝悌之行,广孝悌之心,为家族准,树家族望,而不仅以雕虫小技,求自见儒当世者。又以见吾祖宗当日忠厚开基,所以留数千百年下子孙孝悌之风者,其原必非偶然也。予喜益甚,乃与族诸先生,处於吾富公祠堂,朝夕披阅,以江西万历辛丑谱为对质,以《史鉴》、《广舆记》诸书为参考。越三月余,除补其大略,摘其可疑之外,而为吾湖南康熙甲戌及以后诸谱之订正者,不下数十条。并酌其义正大而字雅驯者,纂成五字句八,以为此后通行永定班行。稿成商所以命名者,予维此谱之修有二意焉,正旧谱之讹,而一后来之班次也,谱中所载图与世系,自忠公始以下,图止於二十七代,世系止於二十五代,皆吾族祖若宗本源之所在也。但所订讹谬,谱中必逐处详注者,所以存原本与更改之迹,而使后人得考是非之真也。而遂以此为名,则嫌於彰前人之过而以己为功,因颜曰:《氏合修本源谱》,而於正讹之意不及焉。盖名以纪实而不必直遂之处,又未尝不以忠厚卑让之道自处也。夫二帝三王之治天下,亦使天下尊祖敬宗,亲其亲,长其长而已。今吾族此举,行而使祖宗不受其诬,子孙不至秦越乎?宗族弟侄乎叔兄,则所谓尊祖敬宗,亲亲长长者,殆庶几也。氏子即未克位居宰辅,使天下人人返本修古,爱亲敬长,而一门之内,固已宛然。睹唐、虞三代之盛治矣,岂不休哉。虽然后之人知前人之失而正之,前人固无憾矣。后之人知后人之所未及而补之,更后人所甚愿也。后之人效前人之合修而合修之,吾族之亲逊广矣。后之人不必效后人之合修而合修之,则吾族所为相亲相敬者,更无穷也。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二月嗣孙邑庠生:春树字圣雕号舜邻谨撰

八修后合修本源谱序

士君子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将本隐居,求之素光,辅圣朝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於以绩纪太常,名垂竹帛,以为宗族光也。然或上不能登寅亮之班,而能使一家之尊卑长幼蔼然秩然快甚,更能合一族之尊卑长幼蔼然秩然益快甚,则谱之修未必非士君子孝悌之心所见端耳。顾古人举事,当其可之谓时,时已过而弗修则疏,疏则世次未免混淆,时未至而遽修则数,数则剞劂殊属多事。吾族自嘉庆己卯八修后,迄今只二十余年,以其时,考之则近矣。况乎忠公以前,其故不可明者,前人既不能起古人而问之,今人讵能起古人而问之乎?忠公迁闽,以后世世相承,纪载已明如指掌,此时而欲重修,似近乎数,然有迫以不得不数者,盖各房所修之谱,近而荣、华、富、贵、爵、禄、清、高八房,远而瑞、珍、珂、珮四房,又远而林、材、梅三房,其未合者居多。故其间纪载互异,排行因以不同,一旦萍水相逢,孰知其为伯叔行而尊礼之,知其为兄弟行而敬礼之,知其为子侄行而恩礼之。以一公之子孙,竟使尊卑莫辨,敦宗睦族之道安在乎?此虽数而不嫌其数者也。清公嗣孙名培,有志合谱头,考实录,同排行,挺身倡集,不惮过都越国之劳,甲辰春,持江西万历辛丑谱诣余馆,付余以纂修之任。余以族大则人心至涣,考核则世远难稽,同行则遐陬莫逮,意犹未果,归禀严尊及二伯。祖母陈,时年九十有三,闻言及此,不禁解颐嘱松曰:“是举也,汝先祖曾赞八修,今汝又为人祖矣,何弗赞襄万一,上承先志,下启后人乎?但此美事也,亦重事也,汝须恪慎厥事!”松唯唯听命,於是不揣固陋,忝居谱局。披江西谱,至梅公墓志一篇,不禁跃然喜曰:“数百年承讹袭谬,今乃得知其真,此殆吾祖若妣之精神灵气,有不容泯灭者乎?诚前人之幸,亦后人之幸也!”阅之久,始知林、材二公子孙来楚者十之一、二,梅公子孙来楚者十之八、九,用是兢兢焉。昼则校正、缮写,夜则竭虑经营,兼证之《了凡纲鉴》、《广舆记》诸书,乃敢折衷焉。间为笔削,求至当也,或有详略,秉至公也,增删而犹存其旧,令人知是非之有真也,辨说而各书其名,则事之功过有攸归也。阅一载,而谱牒之分者合,排行之异者同,其辨讹考正,岂敢故为多事,菲薄前人,实有迫於不得已耳。第其中参互校订,破千古之疑团者固多。而一时之知识有限,未尽搜古今之书而考之等,诸夏五、郭公以俟后人者不少,是前人贵有以迪后人,而后人尤贵迪前人光也。夫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后之人果能朴耕秀读,守入孝出悌之经,不但独善其身已也,孝以作忠,悌以事长,即纬地经天事业,皆由此中作出也。至命其名为《大合本源谱》,树先生序已申其义矣。而本立者,枝自茂,源远者,流自长,此意未尝不於其中寓焉矣。

是为序。

道光二十五年岁次乙巳春二月嗣孙:长松字作鳞号竹亭敬撰

九修谱序

新化之北,有流南山,姓居焉。旧传五十九户三十二山,此其一也。丁以数千计,而名士又挺生,诚哉,钜族也。丁卯,复修家乘,而其所自出,族绅父老疑之。而生应奎者,与余有友谊,仲冬见余,嘱余为序,余曰:“子先谁徙於此?”生曰:“昔太祖宗瑞公,授湖广副使,进士也,生子八人,伯曰荣、华,仲曰富、贵,叔曰爵、禄,季曰清、高,析居楚地。富公者,吾祖也,徙新化之流南山。”余曰:“之族凡几修矣?”生曰:“肇修於宋,再修於元,两修在江西,明洪武戊寅、蹱前而三修,今清房与富房合议九修矣。”余曰:“姬祖后稷,宋祖帝乙,之祖谁?”生曰:“旧谱云,出殷箕子传际元公,封共邱,易共字为,而氏始此。”余曰:“有证否?”生曰:“际元公与共邱地,吾与族绅等考史册无其名。”余曰:“如子言,则是不可祖也。《世系》云:共工氏有子曰勾龙,其后为氏。”生曰:“然,即度以字形,上龙於共,为,虽然晋大夫坚,至春秋始见,虞夏商无传,未可信也。”余曰:“昔周之先,自不窑失官中数代,诗书不传,至公刘始显,彼坚公者,殆而祖欤?且由周而来,以至於今代有名人可考也。汉遂与选均坚公之九世孙也,遂为大守,劝农桑,使渤海大治。又五世生麟迄胜与舍,帝拜胜为谏议大夫,王氏秉政弃官而归,与舍同隐,名节并著,人谓之曰楚之两。南峰居士,宋人也,追步朱文公,而学冠一代,匪特此也。或传高班固,或容等先人,或博通经史。迨至有明嘉靖戊戌,谁举状元,用卿也。宣德庚戌,谁举榜眼,则锜也。夫之先代,有名人可考也,外此之义士忠臣,鸿儒博士,光垂史册者,不可枚举。而后代繁昌,子孙相继而达,皆其德泽之所积而流也。诗曰:‘宜尔子孙,振振兮,’此之谓也。”今富、清两房,协力九修,寻源揭本,表扬节孝,先人庸之而所及其远矣。余不揣固陋,而特为志之。

是为序

                         九修又序

岁丙寅,予莅任邵陵案牍胪列,予心拳拳於笃亲之道,固恻然也。夫辑乃宗族,昭乃祖考,为生民所自出,亦轻轩所必采,而况守土者哉。生应奎,戊午科予所得士也。丁卯复修家乘,来告予曰:“生族九修,文阙有间,可实称引者,春秋传所书晋大夫坚是也。历汉而晋而六朝而隋,闽忠公克有原本,可列为世家谱,其余无稽。”予曰:“秦坏宗法,胙土命氏无考。即宗支世系确有明徵者,罹兵燹灰却,不堪痛思。昔宋欧阳氏云谱法之图,断自可见之世。嵋山苏氏云以其所自出者尊而详之。中国纪古名族一百九十有三姓,何尝一一溯其最初,观於此,而家之所以为谱者,可识矣。是以人情报本,奉先思孝,总之不离乎先人典则者。近是由父而推之祖,由祖而推之祖父,祖,祖祖,高曾祖,高曾祖祖。庶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可接而传也。”予少膺简命,经阅西南。於历代数典明祀之类,未克稽考,矧为百家姓氏,固耳目所狭者哉。生来告予,不得不承命。先王敦叙九族,百官教重彝伦,此固予之初心。生辑,群族之夙愿也,公余之暇,命笔欣然。不敢妄引,惧诬祖也,不事绮耀,惧亵体也。

时同治六年岁次丁卯季冬月谷旦 赐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知湖南宝庆前翰林院编修掌浙江道监察御史提督陕甘学政加三级太谷:杜瑞联拜序

                        十修序

伏读南迁始祖有基公明洪武二十八年三修谱跋,穷源溯委,继往开来,俊伟光明,犹想见开创气象,於戏尚矣。五百年来,续修代不乏人,然自九修至今,又三十有九年矣。先是光绪丁酉,我族与清公、珍公、珂公裔议复十修,六年未有端绪。越明年,仍理前说,父老顾谓翰曰:“方今日本雄於东,俄罗强於北,英由缅甸以窥滇,法由越南以侵粤,始则扰我边陲,继则逼处城邑,时势亦岌岌矣,谱宜速成。幸而无事,聚族於斯。固敦雍睦,万一有变,难免播迁而负牒远方,百世本支凿然可据。后有作者,敬宗收族,遐迩同编,不混亲疏,不淆族类,洵保世滋大之策也。子其勉旃。”翰闻而惶然,自顾驽昧无所短长,走俗抗尘,刻无暇晷,然迫於大义,责乌敢辞。乃与父老共襄厥举,准以谱式,参以史法。为例言以提纲;为家训以法祖;为派语以纪世;为户籍以编丁;为清芬录以彰懿美;为艺文略以志著作;一脉相传,支派各别,则为世系;殁、葬所在,历久惧湮,则为墓域;至於生殁报迟,则为补录;将来似续,又为谱余。都计二百二十五卷,阅三寒暑而蒇事。虽变前人之格,实成一家之言。纲举目张,有条不紊。较之俗例相沿,啙窳了事者,相迳庭矣,然窃有望焉!族谱者,所以维宗法之衰也,古者官有世录,则族有大宗,后世世禄既废,则大宗亦废,大宗者何?继别之宗子也,一族之人之事,皆纲纪於大宗。故宗法立,同族之争衅泯矣。昔范文正置义田,以合族决事,悉由宗子,通族之人,不履讼庭者八百年。良法美意,百世可师。故此次编辑,宗法特详,非故为具文,诚见亲亲之义,名教之防,此即孔子所谓“观於乡,而知王道之易易者也。”我族贤达,仿而行之,整肃之规,烝为礼让。敦睦之意,酿为太和。乡党称为仁里,长官表为义门,天下推为望族。则斯谱之作,讵徒列昭穆、别尊卑、详派衍已哉。敢以质诸父老,并勖族人,愿闻依我有基公之言,三复下武之章焉可。

富公派下嗣孙:邦翰理丞氏遵族命敬撰

十一修谱序

姓一世祖宗瑞公,自元至正年间,由江西为湖广副使,任满留家德安,生子八人。兄弟大事毕,遍涉诸属,各择乐土。我富公字有基者,偕七弟清公徙新化,富公卜居白溪流南山,清公卜居百宁田家山,未几读《葩经·下武》一篇,至“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不禁恻然有感,兄弟乃返吴涉闽,详溯本源,於明洪武乙亥,蹱江西两修谱而三修。故富、清两房,累代合修,率尊副使公为一世祖,从礼别子为祖之义也。近有谓当以始迁新化祖为祖者,非必无见,考唐之韦氏、杨氏谱,删削远祖,断自始迁。宋之庐陵、嵋山,溯绪只及高曾,较韦、杨尤简。亦以前代陨坠兵燹,谱牒散佚,渺无可稽。况宋承五季之后,义儿养子,胃系混淆,尤不得不严为剖析,以传信后人也。至若履历井井有条,并无牵附,反欲祧别子而祖继别之宗,於心安乎?近阅安化夏氏谱,其先世为宋之大宾公,官湖南邵州通判,酷爱湖南山水,生子孝章、冕章、子章,始皆居安化之二都,后冕、子两房分迁,子孙遂各自以为祖於邵州从略,惟孝章子孙,探本邵州议礼者,以为邵州实始迁湖南之祖,后人非攀援宦达。我前代之祖副使公,亦犹是意也。况由副使公而推广之,观前清嘉庆八修后合修氏本源谱,凡副使公兄弟之苗裔籍居楚南者,俱尊副使公兄弟为一世祖。此次重议合修,一旦忽变其例,将何以为该房地乎?此尤不待智者而决也。按氏之先,际元公出殷箕子后,使周,受封共邱,遂易共为。《族姓志》以为共工氏后,古文共通用,际元公生子坚,即晋大夫坚也。三修谱谓坚祖之后至隋太尉忠公方有实著,盖忠祖之前,自汉、晋以下,阅几世而生某公,谱中未及接承。其世数惟忠公迁闽,为闽一世祖。谊公迁吴,为吴一世祖。谊公之七世孙,有济公者,迁於泰和之圳上,我副使公之三世祖也。脉络相承,了如指掌。登瀛膺斯重任,其敢数典而忘乎?虽然世事沧桑,强邻扰我内地,至今日益岌岌矣。王船山有言:“中原流乱,山谷村堡之间,故族完聚,礼乐文章,尚可求访。”余甚愿族中子弟,思先世之遗泽,敦尚忠厚,勿事浮华。各亲其亲,各长其长。太和雍睦之气,油然流露於桑梓间。将有如王氏所云:“礼乐文章,胥於是乎?”在然,则斯谱之关系於人心、风俗讵浅鲜哉。如第以为别昭、序穆,犹未足与论修谱之本意也。

十八世嗣孙:登瀛南屏氏敬撰

十一修叙

周官小史,奠系世,辨昭穆。杜子春曰:系世为帝、诸侯、卿、大夫,世本之属可知。比伍小民,当时并无系世之帖,阶级限之也。厥后王苻有氏姓之篇,杜预有世族之谱,则治经著论,别有专长,非进而求谱学也。自魏、晋迄乎六朝,族属既严,族望渐重,学士大夫,推太史世家遗意,各自为谱,王肃、虞览、范汪、陆煦诸人,遂有家传、家记世传。家史之编,并於谱帖之外,勒为专书,以俟采择,究无与於齐民也。其极也,门阀相矜,私立名字。若江左王、谢诸家,但有官勋,即标列传。史臣含毫,莫能裁断。甚至李必陇西,刘必沛国。竞求资望,不问从来。则有谱之弊,不如无谱,匪特诬蔑先人已耳。自庐陵、嵋山出,各创谱式,上及五世而止,辨尊卑,明伦叙,亲亲之道,庶乎近焉。后之人思欲辑全国之同姓而萃於一部,於以扩充家族而光大之,虽阶级不分,而诬罔错略,在所难免,是又谱学之缺点也。我族谱帖,今届十一修矣。先是民十六之秋,房叔理丞语辉曰:“余老矣,欲续修族谱,以补余十修之阙。族大父南屏为汝业师,请其出而同膺斯任,事必有济。”言时兴奋之色溢於眉宇。奈天不荫遗,引待发,而理翁巳物故。未几,沈阳事变,世局日非,此议渐趋沉寂。迨二十三年甲戌,族父老重申前说,嘱辉勉承斯志,并为屏翁服弟子之劳。辉不获辞,率童冠十余,随师入祠,兼治谱事。甫三月而天降奇旱,遽尔中止。去岁重来编辑,披阅十修谱,体裁严谨,章法详明,变前人之格,成一家之言,觉无阙略可指。其所谓补之者,殆即仕绅表,墓域图之未及完成耳。今世之谈谱学者,佥曰溯本源,详衍派,不妄攀富贵,不轻弃贫贱,修明家法,表彰潜德,人人亲亲长长,而天下平,谱之义尽矣。夫如是,我族自始修至今,历次谱牒,阐发无遗,蹱其后者,惟有沿用旧例,求增一部份文字之记载,以适应时代之要需,否则覆瓿之用,历世文士贡献多矣。必也有人口按年之比较,而后知生育力量之涨落;有耆寿,按年之统计,而后知健康教育之优劣;人才之是否增加,有历代仕绅表以明之;生活之已否提高,有职业调查表以彰之。吾国政治有普偏性,而无其能得家史以为之基重。以政治之组织,则一国国民之人格也,生产也,健全也,蕃育也,按部查核,了如指掌。迈进也,则奖励之,衰替也,则诱掖之,於以造成一意志坚定,精诚团结之大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强有力之民族相竞逐,而巩固自由平等之立场,斯则家谱之效力於亦一国也,匪浅鲜耳。顾七七以后,国难日深,物力人心,益形消削而纷溃,实施原拟计划,诸多棘手,因陋就简,阅两周而蒇事,补阙云乎哉?夫前人之阙,今人补之,实吾人之责也。吾人既不能补前人之阙,又增其阙以待后人,阙略愈多,补缀愈艰,待之将无已时也。惟冀我族父老,广培子弟,敦孝悌,以植其基,精技能,以厚其生,受长期教育,以充裕其学识。进而与斯世青年共荷复兴中华民族之钜任。则他日重镌,不仅能补前人之阙,且必能进一步而备编修国史之资材。是则吾人之所深愿也欤!

民国二十七年夏历十二月吉旦 富公派下二十一世嗣孙:汉辉谨识

氏十一修谱序

呜呼,时至今日,倭奴侵寇,傀儡登场,国几不国矣。而吾家可以不家乎?蒿目时艰,激刺我爱家庭、爱种族之热诚,萦绕五内。遂与诸君子从事於尊祖、敬宗、收族之一途,其意殆欲如大学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乎?抑欲如虞书所谓以亲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乎?此非吾之所敢必也。惟际此倭寇横行之会,飞机狂炸之秋,开千古未有之奇闻,创今日仅有之惨剧。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甚至锦绣河山,变成焦土之地。繁华都市,化为瓦砾之场。呜呼?吾家何不幸而遭此惨像之国也。是谱之成,希望我氏民族,振刷精神,挽狂澜於既倒,回枯木以敷荣。农力於耕,工巧於造,商扩於市,士敏於学,兵勇於战。且又团结一致,亲其亲,而长其长,老吾老,而幼吾幼,强种兴族,以开民国之先河。敬告同宗,共起而奋斗,则幸甚!

民国廿七年戊寅仲冬月上浣吉日清公嗣孙:俭克夫甫敬撰 姻弟:谢玉芝拜读

以上录瑞公富、清房 珂公房 族谱

富公十二修族谱谱引

族谱乃重要之人文资料,对于明根本、系宗法、别宗子、列昭穆、分尊卑班行,清派别繁衍,具十分重要作用。昔晋敬塘改石,唐克用易李,数典忘祖,不齿于人,无谱故也。吾氏源流,或轩辕共工勾龙之说,或周封际元公于供邱之载,俱各有徵,均可信也。且流长源远,英才辈出,国之砥柱,史册留芳,吾氏荣耀。春秋大夫,汉代太守,荆楚二,南唐太傅,大夫丞臣,学士侍郎,代不乏人,显宦望族,百世流芳,有谱故也。我富公一脉,徒闽、迁吴至湘,分卜维八,枝分派别,子息繁衍,两湖两广,滇黔秦蜀,棋布星罗,纪之无穷矣。而自十一修以来,已近甲子,历年既久,生齿浩繁,历尽沧桑,谱籍散失,资料湮没。至伦常无纪,班行无序,衍派无分,亲疏罔闻,续修迫矣。盛世修志,当此太平盛世,民殷国富,此天赐其时也。况邻族纷修,则族人共冀,众望所归也。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稽此种种,族中春高、再元诸君,议修谱事,振臂一呼,群起响应。遂召集筹备,成立机构。今特敬告同宗,凡吾族人,务绍先祖之诒谋,步前人之武步,奋思宗报本之怀,创继往开来之业,同心同德,输资输力,互为转告,共襄厥美,速成谱事。则上慰祖宗而下荫世泽矣!

是为引

                                   十二修族谱流南山谱局

                              公元一九九五年乙亥岁孟秋月吉旦

                       十二修谱序

夫文以载道,谱乃纪氏族之文。所以知源流,明派衍,序长幼,辨亲疏,毋以富贵而攀附,贫贱而摒弃之作也。唯氏族之源出远古,谱牒之作始北宋。又古无姓氏,由是考据兴而争议生焉。氏之源,或曰出自共工勾龙合父子之名以为姓,乃《姓氏考》中言也。或曰周封际元于共邱命氏受姓,载南宋绍兴七年丁巳〔公元一一三七年〕江西乐安氏一修谱,尊为远祖焉。尝考共工,乃居五帝或虞舜时人也,迄于周,已越千又数百载,是则一溯乎前,一溯于后,均可信也。数千年来,我氏子裔繁衍,英才辈出,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际元公受周邑之封,其裔坚公,居晋国大夫之位,渤海太守以政绩显,荆楚二以亮节著,或仕南唐,或官宋室,代有簪缨,迄乎近世。是以世称望族,信有徴也。十一修后,今已五十八年,生齿浩繁。奈人世沧桑,旧牒多佚,苟不续修,必至于无谱,将何以绳其祖武耶?况今逢盛世,举国修志,此继彼成,诸姓续谱,方兴未艾,岂我氏可以徘徊观望乎?有志之士,倡仪在前,同宗各派,响应于后,共继先志,遂成此举。公元一九九五年乙亥之秋,会集一堂,同商大是,公推春高公、再元、洵春为主修,并拟定实施方案,发表告同宗书,规模粗具矣。但因族产毋存,经费源缺,人丁外徙,调族维艰。且经浩劫,余悸犹存,是以续修之艰难,有倍于前人也。所幸执事诸君,任怨任劳,置得失于不顾。参与同宗,尽心尽意,为襄赞而解囊。群策群力,克俭克勤,夙夜匪懈,风雨兼程,不数月而资料汇集,初稿可成矣。朝宗公房,首先定稿付印,乙亥之冬,已出谱卷,其余奋起直追,相继付梓,全功既毕,二年余而已矣。续修谱制,仍沿前例,历届谱序与祭祀礼仪,原文照刊,以存文献。坟山、图说、桥亭、碑记、墓志铭与传略,载其旧,或增其新。家训家规,据时宜而另作。派语更易二字。新增各世系图、文职录与捐资名录,使图文并茂,皆族人之所公议者也。凡我同宗后裔,咸承祖先之美德,树时代之新风,热爱祖国,恪守法纪,敬老爱幼,睦邻敦族。尤须奋力读书,虚心求教,增长才智,锻炼体魄。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尽力,造福人类社会而献身。则仰无愧于祖宗,俯有泽及子裔,至所厚望焉。

是为序。

瑞公二十世嗣孙:德兼再拜敬撰 一九九六年丙子

                      十二修谱序

   族之有谱,犹国之史,史谱虽殊,其义同也!氏族谱牒,维系宗脉,继别宗子,明列昭穆。分尊卑而班行有序,载衍派而亲疏不淆。姓氏族,渊源久远,共工勾龙,上古能臣,父子成姓,肇启吾氏。周代重臣,敦尚诗书,百世流芳而显望,持循礼法,千古遗风乃荣昌;春秋大夫,名臣显赫当朝;汉代太守,伟业光耀史册;荆楚二,名节播于朝野;南唐太傅,荣耀震慑神州。大夫丞臣,金殿传胪,学士侍郎,荣封世弟。宋明清纪,代不乏人。绍五俊之才华,延四明之世泽。瑞、珍、珂、珮,源于一祖,各卜乐土,子息繁衍。而今,族盛人繁,棋布星罗。滇黔秦蜀,人文蔚起,湘鄂荆楚,云梦生辉,桂粤闽台,连串烟波,乃山水精华之崇化,诚祖宗功德之钟祥。岁次己卯,续修十一,迄今五十有五年矣。社会变革,世道沧桑,谱牒几尽,资料湮灭。至伦常而无纪,使亲疏而罔悉,忤逆骄奢,迷心醉梦。当此太平盛世,回首先人伟业,懈怠家乘,愧对祖宗,谱事不举,贻误后人。族内诸君,倡修力举,群起响应,志坚意忱。或慷慨捐资,或昼夜操劳。溯本求源,不计旅途之辛苦,认祖归宗,何顾跋涉之疲惫。情乃拳拳,意实殷殷,矢志矢终,殷勤匪懈。发起于乙亥之秋,付梓于丁丑之春,众志成城,大功告竣。参以欧苏,自成一体,师承历修,大胆创新,先图后文,脉络分明,长幼尊卑,班次有序,男女同尊,悉载家乘,名人纪事,一一载录。承先启后,创千秋伟业,继往开来,展万代雄风!斯为盛事,遵族命而为之序。

          时公元一九九七年丁丑岁孟春月  子富公裔高瞻谨撰

又十三修谱序

续修族谱是记载我姓血缘的史册,并记载了氏的起源,繁衍和迁徙,家族的文化,艰苦创业的历史,使之达到追本溯源,敬祖睦亲,尊卑有序,激励后人,奋力拼搏,进取繁衍之目的。

家谱就是历史,家谱和地方史志,国家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厦的三大支柱,是珍贵遗产的一部分,家谱也是重要传承媒介,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牢记姓氏的发祥,使后人不能忘其本源。时值太平盛世,民殷国富,天赐其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生活奔小康的大好形势之际。

全国各地各族各姓轰轰烈烈地续修族谱,而我家族声势浩大,同心同德,捐资输力乃宗族之光也。

我们要把前辈的聪明才智、勇敢勤劳的传统更加发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我姓人才辈出,如现任中共十八大中央候补委员克,又如公元2001年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女子冠军睿娜。

十三修以前的有关资料作为参考,刊选部分内容编入卷首,本届续谱包括序言,颂词,远祖,源流世系,新老派语,流南山文化记,人物传记,古迹彩照,捐资文职芳名录,新老户口编,参加这次续谱全体工作人员影相和名列,领管谱箱负责人等。并祝愿房房兴旺发达,派派瓜瓞绵绵。也为序。

                     富公嗣孙贵民 拜选   公元2017年丁酉委春谷旦

原删谱序作者录

原谱序未录者,其名不可泯灭,兹逐一开列于后:

康熙甲戌谱富公十二世孙守绪克嗣氏有序;嘉庆己卯谱瑞公十六世孙邑文庠鹤翥积健氏有序;复履有序;十七世孙邑文庠善首有序;清公嗣孙嘉会有序。

道光乙巳本源谱清公十八世孙亲柏字映松有序;湘乡长遂字大典有序

联宗族谱序

   合千百万亿之星而成天体,合凝流动静之质而成地球;合都邑州县之地而成邦国;合父子、夫妇之亲疏而成一家一族。庄子日:“自其大者视万物皆合于一也,一者何本也,故物本乎天生成所自始,人本乎祖发达所由来。水有源而木有本,数典不能忘,物常换而星常移,感人何其切也。”联宗族谱之不可不续修也。吾族自炎帝神农氏播撒子孙于中土,蜿蜒五千余年以来,文人学士贤辅硕彦代不乏人,世德之作亦绵长矣。

   今由下而推之,最远之祖溯本穷源来自神农,传至上古五帝时共工,其子旬龙司水土称其职,因加龙于共遂以为氏,由是源远流长。成汤后传际元,西周受封共邱,今山东宁阳县四店乡共邱古城遗址又重建碑。东周时坚公为晋大夫,西汉遂公为渤海太守治郡有功,宣帝拜为水衡都尉,史册累垂为宪典。诰封氏为“渤海堂”。传胜公汉哀帝拜为谏议大夫,舍公为光禄大夫,时称为楚之两。传至祈公端雅庄重,范述称为荆楚仙人。郯公躬行,别号南峰居士,历传至泉山公,唐大中进士,授翰林院侍读,拜谏议大夫,四传愈公兹谱鼻祖,天成间授金紫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加上柱国赠越国公。生子五:长勖远授朝请大夫,秘书监司。次慎仪洪州推官授礼部侍郎加太保上柱国。三子保贞宋大理寺卿,赠殿中丞。四子耀卿授宋司户参军。五子定言卫尉官员外郎。子孙之盛,何啻千百。为宰辅、为公侯,皎然翘然。天下谁不知有氏者。顺迁洪洲以来,其子若孙,五科十八举翁宏父,八子业七官,非不贵且显也!鼎臣茂良辈又为赵宋名臣,元明以来,世弟簪缨,指不胜屈

   迁蒲圻始祖伯一公,提偏师以抗元奴。以子千二为蒲尉,孙重九蒲圻幕秩,遂移家于邑北之青石桥今赤壁市赤马港青石桥。裔孙重一公元统元年赠赠正议大夫,元至正廿年1360自南昌县灌城乡悬榻里迁澧州安福县裴家河。重二公朝议大夫,重三公兄弟相继来澧兰江等地世居。三世祖南汉公于1387年再徙今张家界市永定坝坪溪世居。文甫公永乐二年官指挥领军,奉旨镇守苗疆驻永定卫,土司向化,遂屯住澧洲南乡中所,今临澧县城关镇。后裔经玉配徐氏,鹤峰三路口人,开湖湘汉族同鄂西南土家族融合之先河,自此汉土联姻,代代相继,裔孙遍布鹤峰、五峰、宣恩、恩施等地区。重六公元任沅陵典史。裔孙晟字德辉,中天顺进士,敕巡五省。赠封父济、如子官累升黔抚。孙副宪、别驾、郡守、邑庠、学博、科第明经。封锡登仕途者数百人,实为蒲邑之世家巨族。裔孙遍布嘉、崇、沔、湘,远省则云、贵、川、陕1991年湖廷、士玉同心协力,将咸宁等五县汇成86卷分给宗亲。后裔世元字万先,自江西徙澧州安福县后迁大庸枫香岗落业。世臣公字承先自蒲邑迁慈利县杉木桥大市村定居。

   同时由江西南昌大栗树土地迁来的必通公、必运公再徙川,华五、华六后裔散满湘西,人才辈出。宋末由江西丰城迁慈利三、四都的德安公、德新公,裔孙之俊、自舒荣显当时,锡城长子敬龙随左宗棠到甘肃平乱有功,诛隆阿巴图鲁总兵。后裔耀海多方打听,祖籍在续谱,千方百计寻根,三年来电信数十次查清祖源欣然乐捐千元人谱,为湖南、甘肃两省氏裔孙架通了联心桥。

   耀卿裔孙宗瑞公,元钦授湖广副使6生子八:荣华富贵爵禄清高。荣华富贵上湖南,爵禄清高转湖北;长子荣生子九,说福一、福二迁黔东南。福三公衍常德小西门家当。福七公衍益阳鹿呜桥,后裔散满益阳地区。三子富公裔衍安化、新化、湘潭等地,十五世泰忠公自桃源迁保靖,再徙桑植仓关峪、家湾.,在高鄂、厚群、厚笔等人的协助下联成一本。还有也庆、德忠、暹、升、先八、万贯、万富诸公,原籍丰城社主大栎二里,时为江西名族,明初奉旨同来常郡栗儿岗。后各奔东西;韩公渡、挖断岗、马崇岭、镇德桥等地落业。

   明弘治丁巳1497年间,颐贞公、板泽艮山公,往牛田考核源流,得其真本,始合修之。隆庆己巳年即1596年,先将军草塘公,委其事于龙岗更合五府十三县大修之,几七易寒暑而始成。道光戊戌1838年,永定的永魁公、澧州的绍清公等,前后七载须发皆白;由安福、石门,历慈利、永定,转游安乡、武陵,各处募捐选首事,冒雨赤足于长途,乘雪冻舟于湖中,备尝艰辛不惮采访,同心协力,共襄厥事,祖功宗德彪炳史册,汇成廿卷流芳百世。

   2002年11月8日,在氏发祥地永定坝坪溪举行“四修族谱”发行庆典。湘鄂九县宗亲欢聚在家垴,畅谈祖徙宗迁,人繁地异全凭谱的重要性。伦力、中和发起,伦和、伦胜等主持,经过一年零七个月的艰苦努力,顺利出版发行,的确还是难能可贵的。谱书发行激起了更多宗亲认祖归宗的渴望,未人谱的族人纷纷来电,迫不及待要求合谱。在千里寻根后的汇报会上,一致要求成立以伦和、中和、友堂为主的合谱筹委会。后有临澧伦诗、桑植光余的艰苦努力,宣恩光平、鹤峰光美的精心策划,安乡道建、甘肃靖远的耀海大力协作,伦和、光致、道年,新建等不懈努力,精心审稿校对,六七百年之讹传,乃得正之。百年之旷典复见焉。联宗族谱之修盖其重哉,盖其难哉,疑深望体谅苦衷,是所赖于先人灵佑,启有贤之殚精竭虑,重敦本睦族之义,使分者合之,疑者正之,阙者补之。三省十五县,万殊一本之微意,而续是篇也。惟吾因限于才力,虽谒尽驽钝,犹觉疑误多,衷心疚然。只能寄厚望于后贤者焉,是为序。            

录于2005年湖南张家界《氏联宗族谱》第五卷

锦溪氏八修族谱序

   史乘,所以总历史的经验,资治世之宝鉴也。鸦片战争以还,百余年间,外患内忧,烽烟迭起。国运艰危,民族凋敝,文物遭劫,典籍轶亡,此史家所以掷笔长叹者也。今干戈平息,民心稍舒,治史者莫不振臂而起,修史编志,方兴未艾。虽久经罹乱,资料不全,蒐集整理,事倍功半,然继往开来之重任,岂容却步!

   谱牒,史乘之属也。史志容国家大事,谱牒纳宗族源流。大,诚能包容其小;小亦可充实其大。尝见史家一笔之误,谬种流传,愈滋纷纭。如元诗四大家之一范柠,籍属临江府清江县。而湖北恩施隋代亦设立清江县。三十年代刘大杰撰

写《中国文学发展史》,竟注范柠为湖北恩施人。尔后,相继出版的《中外历史人物辞典》、《辞海》及多种书籍,因循刘注,一误再误。再若我邑杭溪之杨杏佛,乃享誉中外,名垂青史之“科学先驱、民主勇士”,仅以其语操吴音,粗心者竟误为“江苏清江人”。如此种种,史籍中屡见不鲜。唐代大诗人李白《赠汪伦》,汪伦何许人史籍诗文无据可考,历代著者均沿袭南宋杨齐贤之说,以“村人”二字了之。清季袁枚对此置疑,亦无可奈何,竟能改“村人为“豪士”。千古之谜,近年始从安徽泾县《汪氏族谱》中获得解答:“汪伦,字凤林,唐开元、天宝间宰泾县,尝与李青莲,王辋川等诗文酬答,乃唐时名士”。族谱之足为史家释疑、匡谬,据此可见一斑。然其溢美夸饰、尊亲之讳,有乖于信史;严亲疏之别,轻是非之辨,乃至聚众斗殴,更违初衷,又何待喋喋哉?故其利其弊,互见瑜瑕,撰之读之者不可不慎。若夫炎黄子孙之侨居海外者,每每思乡心切,万里归来,寻根认祖,激情所至,慷慨捐输,功在社会、国家者,曷胜枚举,庸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人之幼之例证乎? 

   我下汽氏,尚益公明初创业于兹六百余年矣,民国元年壬子1912七修族谱,东、厅、前、西四房各分大小版本各四卷。村之西北隅有宗祠,堂名敦本。每属长至,祭祀如仪。祠堂门额日“氏宗祠",石刻门联为:“系属闽邦、支分坞社;“庆流汽水,族衍潇江”。元旦则沿例加贴“武陵世泽、渤海宗风”春联,告喻子孙毋忘丰城坞社祖籍,发扬武陵渤海宗风。六十年代,族谱祠堂,均列为“四旧”,毁灭殆尽,祖宗碑铭墓葬,则早已夷为园田,莫寻踪迹!近者有颠沛台湾之族人新根,两度归来,其奈老母终堂,六亲难认,只能逢人诉告:“我娘托世婆,我是托世崽!”乡音酸楚,催人泪下。唤起遗老记忆,始遂寻根认祖之愿。良可慨矣!新根又捐五百元,以益修谱经费之不足。族人有感于此,相与推举锡晋为主修、锡斌为副主修。并组织人员,共襄其事。而我族世系源流,无从查考,乃多方搜集,走访祖籍,幸得丰城坞社及湖南新邵同宗鼎力支持。前者查明我锦溪氏始祖尚益公之所出,后者惠寄氏源流总序,又寻得本族《七修族谱》厅房残卷一册及锡福家祖宗牌位碎片,仅此而已,源流有据。徙迁年代可考,然尚益公以下列祖列宗无由查证。锦溪氏子孙竞成隔源之流,缺干之枝。上有愧于祖先,下贻辱于后世,兹可痛矣!   

   稽吾氏,源于成汤,历箕子至际元公字公叔者,使周,赐封共丘,因地赐姓,此氏之所由始也。际元公生子名坚,为晋大夫,数传而生选与遂。遂公为渤海太守,治绩显著。遂公又数传而生麟、胜、舍三公,各以政绩、名节垂范青史。麟公十五世传至忠,忠公官隋太尉,因炀帝之乱而奔闽。居建宁松溪,即为福建始祖。忠公九世生十万公,择居邵武府光泽县牛田里狮子楼前。十万公生愈,愈公官南唐太子太傅加封上柱国谥越国公。公坟茔临溪,溪心有大园石若金龟出水状。故老相传日:“石漂水中央,诸子尽金章,石漂沙上洲,此时官未休。鹿口青草生,故县小扬州。"事虽荒诞,姑妄听之。存而不议可耳!愈公子四代,入仕者二十九人,或位列公侯,或总理礼兵,或统率三军,或壮烈殉职。不愧为唐末福建·名门望族。愈公孙瓒,官宋单州鱼台令因家焉。讚公子士元徙抚州战坪。士元公子禄迁丰城,为坞社氏一世祖。禄公十三世孙尚益,于明初移居清江,为锦溪氏始祖。奥塘坳边墓葬,即尚益与_世祖妣熊氏之窀穸也。   

   尚益公子孙繁衍迄今二十余世,或辛勤耕织,怡然乐业桑梓,或卖药行贾,遍布粤鄂川湘,或从政求学,辐射天涯海角,居者二百有余,行者或倍于此,踪迹遍及海内,远涉重洋。信息未能遍布,及时寄达材料资金者有之,无有联系者有之,杳无回音者亦有之。此谱牒不克全备又一缘由也。叶缺枝残,遗憾永年,有待于氏子孙之贤者充实之。

   谱牍形式,沿先人旧例,法欧公为图于前,五世一提,以昭亲疏。仿苏公为传,书名,书生殁葬以及妻子子女之属,以序长幼。知之不详者,凭吊图以明支派,全无根据者,只能付之阙如,力与愿违,我祖宗在天之灵,其能恕之!

重修族谱行将付梓,筹备诸公嘱为之序。序成,缅怀远祖德业之丰伟,千百年来转徙创业之艰难,感慨系之,乃击节而歌日:

   武陵渤海著宗风,光泽名门仰愈公。将相公侯如有种,高曾祖考益殊功。单州早享清声誉,抚邑长留后世踪。坞社根蕃枝叶茂,潇江汽水继昌隆。

公元一九九三年十一月谷旦

于江西樟树市《氏族谱》

二十世孙汝廉顿首谨撰   

录于1993年江西樟树市下汽《氏族谱》

十三修通谱谱箱领收名目 

房派

经领人

朝宗房

高科

朝祖房

奇男、梦云

朝忠房

洵初、顶华、华贤

朝信房

贵民、界怀

朝纪房(伯广)

满山、又夫、尧均、行初、高松、

朝纪房(伯武)

洵善、培凯、自成、继本

朝纪房(伯胜)

长修

朝纲房

洵凯

朝洪房

桂玉

文贞房

德坚

荣昌房

寿长

历修年代地址参修名目

一修:宋绍兴7年丁巳,公元1137年,于江西乐安。昌信字仲敬、德高字永年二公。

二修:元泰定元年甲子,元公1324年,于江西乐安。一德字汝明、克昌字士龙二公。

三修:明洪武28年乙亥,公元1395年,于湖南新化。子富字有基、子清二公。

四修:明正统11年丙寅,公元1446年,于湖南新化。文贞字固安公。

五修:年代不详,于湖南新化。武公、倍公二公。

六修:明万历29年辛丑,公元1601年,于湖南新化。万玺公笔录谱。

七修:清康熙33三年甲戌,公元1694年,于湖南新化。世羡字简誉、尚进字公拔、世璜字琨源、尚文字简侯、尚武字定侯、尚魁字玉侯、守约字甫明诸公。

八修:清嘉庆24年己卯,公元1819年,于湖南新化。长庆字履吉、定教字循训、凤翔字藻耀、光炳字善首、鹤翥字积健、泰星字敬哉、春荫字笃祜、长清字湘澄、庆奇、复礼、艮辅、春亨字嘉会诸公。

八修后合修本源谱:清道光25年乙巳,公元1845年,于湖南新化。春亨字嘉会、春树字舜邻,长松字如茂、长年字祝嵩、长曜字文轩、亲培字植成、观成字冠英、亲柏字玉堂诸公。

九修:清同治6年丁卯,公元1867年,于湖南新化。长渤字海襟、春树字舜邻、应奎字隶泉、应璧字莲池、长绪字远绍、长锋字欲试、定绪字寻绛、长拔字超莘、观成字冠英、长和字鹏翥、定纹字焕彩、长吉字饶福、春魁字占梅、亲基字启绪诸公。

十修:清光绪32年丙午,公元1906年,于湖南新化。桂馨字笃斋、邦翰字理丞、亲远字可望、春樽字梅岑、登瀛字南屏、维楚字乾卿、笃辉字昆仙、亲珩字玉泉、春梓字敬园、亲政字舍棠、春椒字祝龄、步瀛字虞庭、文选字汉卿、亲信字友斋诸公。

十一修:民国27年戊寅,公元1938年,于湖南新化。登瀛字南屏、汉辉、春榜字殿元、振英字树声、济安字联辉、光渤字辅丞、云村字桂枝、亲谨字而信、亲还字可美、仲珊、春俊字福田、德志字向唐、德近字抗强、洵岳字季珊、高霞字晋冬、德文字烈成、德广字俊英、、亲地字艮山、德璜、亲芝字挹芬、济安字联辉、德聪字藻澜、亲奉字廉泉、承遂字楚仙、亲权字昆山、德幅字锦芝、其昌、德治字海涛、翥旃、高铸字剑秋、德椒字国馨、长阶、洵实、德培字焕新、洵俭字克夫、洵彬、高华、贵先诸君。

十二修:公元1995乙亥,于湖南新化。春高、再元、洵驻、洵春、高瞻、德贵、清河、卓哉、德仪、洵荣、洵昆、超云、福生、云华、拯民、卓奇、高权诸君。

十三修:公元2012年至2017年丁酉10月,于湖南新化,参修人员见卷首。


十三修谱卷册录

一、首卷(共一册)

二、朝宗房卷(共一册)

三、朝祖房卷(共二册)

   1.一分册:世勋、世首、世家(国珍)公房

   2.二分册:世家(国琳、国奎、国睿、曰敖)公房

四、朝忠房卷(共三册)

   1.一分册:伯良、伯成公房

   2.二分册:伯宣公房

   3.三分册:伯全公房

五、朝信房卷(共二册)

       1.一分册:元凯、承凯(兴位)公房

       2.二分册:承凯公房

六、朝纪房卷(共十册)

       1.伯广房共五分册

         ①一分册:万才、万幅公房

         ②二分册:万程、万瑛(大隆)公房

         ③三分册:万瑛(守春)公房

         ④四分册:万瑛(守奉、守奏)公房

         ⑤五分册:万瑛(大沦、大滚、大浩、大洗)公房

       2.伯武房共四分册

         ①一分册:成玉、成柏(绍勉、绍光)公房

         ②二分册:万玺(尚文、尚武、尚魁)公房

         ③三分册:万玺(尚元、尚才、绍祖)、万金、万爵、万禄公房

         ④四分册:成柏公房

       3.伯胜房分册

七、朝纲房卷(共一册)

八、朝洪房卷(共一册)

九、朝清、朝海、朝仪、朝侍、朝侪、宗弼(朝福)房卷(共一册)


                            忠、孝、礼、义、廉、耻篇


家规家训

治家之道,要有分寸,尊长爱幼,自古遗风。

男要担当,女有操持,上恭下教,不可粗心。

邻里乡亲,团结一心,齐心办事,力逾千钧。

兄弟手足,父母同心,拧成股绳,无事不成。

妯娌姐妹,相互坦诚,互助互爱,家道兴隆。

事分大小,彼此宽容,心怀善意,谁不敬崇?

为人处事,品德优先,言人叙事,要讲宽容。

公平交易,不贪便宜,诚信为本,正大光明。

言行举止,温文尔雅,行坐端庄,淤泥不侵。

无事不惹,有事不怕,有礼有节,清纪分明。

邪恶不惧,怯弱勿欺,得势不骄,马失重心。

为官不贪,家富要仁,人生坦途,宽阔无垠。

贪婪和欲,伤身害命,勤俭持家,家室殷盈。

赌毒嫖娼,家毁人亡,不务正业,乱纲乱常。

热心公益,恩怨有偿,远行千里,落叶归乡。

天然饮食,心态平常,强身健体,寿高安康。

尊师善友,热爱家乡,三星在屋,幸福路长。

                               十三修谱流南山编委会


八 

一、禁赌

赌博诚恶习,染身要改难。

输赢无定数,狡诈刁且蛮。

耗尽血汗钱,落得一身残。

农忙废农事,昼夜不停闲。

倾家家解体,囊尽殊可怜。

惨惨悲剧酿,悔恨亦枉然。

二、禁嫖娼

嫖娼图快意,女色娇滴滴。

重金买春色,苟合满心喜。

糟糠抛脑后,买来花柳疾。

缠绵难治愈,痛苦藏心底。

知者丧己德,隐者损元气。

儿女不可弃,外遇仍假意。

见色务不迷,暗室岂可欺。

舞厅不涉足,不入按摩室。

只要品行端,岂被女色欺。

淫秽不搭理,洁身勿忘记。


三、禁卖淫

万恶淫为先,百业妓乃贱。

以色事他人,能有几时艳。

不顾身和体,只图金和钱。

拜金诚可恶,卖体实堪怜。

纸迷与金醉,一时遂心愿。

无情染性病,祸及自家园。

温韾家解体,全家无颜面。

色衰无与依,晚境苦怜怜。

四、禁吸毒

西风东与渐,毒雾薰日夜。

一旦成毒瘾,倾尽家产业。

刚健体魄销,迟钝涕泪连。

不能劳共作,潜心敛金钱。

毒资付不尽,铤而去走险。

月黑风高夜,杀人越货源。

妻儿全不顾,父母抛一边。

铁窗生活苦,后悔苦连天。

五、禁溺婴

传统观念强,男女都一样。

国法亦难容,溺女丧天良。

丧德岂绵后,有德自然昌。

残忍宜根绝,仁爱永不忘。

生女不歧视,有男勿张狂。

太和风气美,世亨秉伦常。


六、禁放荡

世间放荡子,一生事不成。

懒馋便贪占,游手无用心。

不劳亦不作,白食乃蛀虫。

害群成烂仔,结伙成顽凶。

养儿不分忧,反劳父母心。

父劳子反逸,愧对昊天恩。

七、禁斗殴

斗殴非好事,两败俱可伤。

拳打又足踢,持械把人伤。

轻者损皮肉,重则筋骨伤。

轻者快赔偿,重则蹲班房。

亲人倚门望,两眼泪汪汪。

百忍可免祸,涵养自可防。

八、禁贪腐

为官要清廉,宗旨记心田。

吾辈乃公仆,一心解民冤。

勤俭方能洁,无私自不贪。

拒收分文贿,不取不义财。

两袖清风纳,出污自不染。

浩然存正气,民自呼青天。


族规十条

   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为子孙后代循规蹈矩,规范引纲,特立族规如次。

   一 、报效祖国 

   有国才有家,国富则民强,国破则家亡,必须胸怀大志,常有报国之心,光耀门庭之望,国家徵兵纳税,应尽其义务,切不可为一己之私利,而忘却国之公心,甚至忤逆祖宗,背叛国家。 

   二、遵纪守法

   法制社会,依法治国,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遵法守纪是我根本,诸如嫖赌吸毒、偷扒抢劫等犯法乱纪之事,切不可为,倘因一时之邪念,目无法纪,肆无忌惮,而酿成终身悔恨,倾家荡产,身陷囚笼,必将后悔莫及。

   三、廉洁奉公

   提倡克己奉公,文明有礼,跟上时代节拍,迎合时代要求,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不论权位高低,均要廉沽自律,提倡奉公奉献。居高位者,甚至一介子民,亦要尽其所能,有利祖国,切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四、勤耕苦读

   耕读乃立身之本。知识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努力读书,学好科学文化争做有用之材,为社会多作贡献。

五、敬老尊贤

   人伦万事,以孝为先,父母当敬,长辈当孝,子女管教,切忌溺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心当存,乃人生美德,无论贫贱富贵,皆应尽其义务,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子女乃人生后果,教养婚配,父母之责。虐待父母,抛弃儿女,不尽人子人父之责,实为国法道德所不容。

   六、慎择婚配

   婚姻为人生大事,切不可任性草率。五服近亲,不可配偶。提倡晚婚晚育,计划生育,注重二人同心,不可只图外表,不重品德,致使给予复离,造成终身遗憾。子女必须优先精心培养,使其成为国家有用之材,报效国家,光耀门庭。

   七、守信重义

言必信,行必果。人无信不立,财不义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生财有道,乃人生之道。反复无常,言而忘信,见利忘义,非君子所为。无耻小人,为一己之小利竟置社会公德于不顾,于诺言字据而不遵,唯财是取,唯利是图,是为世人所不耻矣。  

八、和家睦邻

   仁厚家风正,家和万事兴。父管子孝顺,媳贤母宽心,兄弟如手足,妯娌似姐妹,理应互敬互尊。左邻右舍,无论功高,切不可以权谋私,仗势欺人,以富凌贫,以强凌弱,用智诈愚。如遇窘迫患难,更不得落井下石,必当以手足顾之,决不可争强好胜,诉讼纷争,必须谦虚谨慎,推己及人,成为仁德之士。

   九、公正真诚

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必须公正直诚。诸如狡猾奸诈,勾心斗角,不求真理,阿谀奉承,贪污腐化,受贿屈冤,信口诬告,虚何待人,不顾天理,恃匹夫之勇,不顾事实真象,肆意孤行,非君子所为也。待人办事公正,有据即行,自尊自重,才算真君子也。

  十、忆祖思亲

   水无源不流,人无祖不生。祖宗虽远,祭祖不可湮灭,祖宗坟墓,必须及时祭扫,以慰先人之灵,庇后人之福。

录于1998年江西萍乡《氏五修族谱》

(编者有删改)

朱子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须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勿临竭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毋谋华屋,毋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家务宜质朴,训子要有义方。莫贪义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必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词严。听妇言,伤骨肉,岂是丈夫。重资材,薄父母,岂是人子。嫁女择佳婿,勿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妆。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见贫贱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事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乖僻自恃,悔悟必多,怠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小,久必受其累,屈至老成,急切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之人谮塑,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勿念,受恩勿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餮不继亦有余欢,国稞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安分守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名人家训

1、择地改葬

   罗大经:孝子慈孙珍重亲之遗体,使宅兆异不为城池道路沟渠足矣。岂借山迴环,草木茂盛,以求子孙荣贵哉。惑者勤延术人,广求吉地,终不惬意。至有数十年不能葬其亲;又有既葬以为不吉,一掘己,至再至三者;有因买地至讼,棺未入土,家己萧条者,有兄弟惑各房风水之说,以为利彼不利此,此所欲葬,彼复不欲葬,至骨肉化为仇离者。凡此皆郭璞葬经皆之祸也。且人生富贵贫贱,有命在天,岂家中枯骨所能转移。而上之命反制于一坏之土乎

2、朱轼与族人书

   予闻赠人者或以财或以言,予何以赠族人于贫者则:勤且俭,以自力于衣食,贫不足患也。于富者:隋分周恤,徙贻口实。谁其从尔?曰:予之不德,予知之矣。所以劝勉族人者,为贫者计,实为富者计也。几见有好善乐施,而不长子孙者乎。况族人虽历数十世,其初,则一人之身也。凡人父母,祖父母殁,则以不得待养为恨。有及事其高曾者,则又相与羡之。至于身享温饱,而亲兄弟有饥且寒者。吾以为此人必有父母,有祖父母,有高曾祖,必不能养。纵令能养,而高曾祖之子若孙,饥且寒,高曾祖父食能下咽乎由此推之,上至于百世,苟怀木本水源之恩,未有不惜其族人者也。惜人云:饥民一得米数勺,可以不死。计一岁每一勺,可救一人不死。荒年珠粒仅有此数,不在饥民腹中,则在富室廪瘐中,今闭一勺不发,必有一人死者;闭十百千勺不发,必有十百干人死者矣。然则给外其余,廪瘐中陈陈堆积才,则皆堆积死人皮骨血肉脑髓也。夫省一饮食之费,可活几人;省一交际之费,可活几人;省一布施僧道之费,礼拜神像纸钱牲牢之费,可活几人。以种种活人之物,而縻费于用之地,以为豪举,是令数千百死人之皮骨血肉脑髓

以为豪举也。忍乎,不忍呼,吾尝推其流,以为粟者,天所生以活人,偶寄吾廪瘐中耳。而君乃窃据天之所以活人者,转而杀人。杀人者,死而况。杀数千百无辜之饥民,罪深孽重,必有奇祸。近于其身,远于其子若孙,是廪瘐陈陈相因者。非徒堆积饥民之皮骨血肉,实堆积其身及子若孙之不测奇祸也。由此言之,则救灾恤患施之,泛泛途人所不容已民,而况吾一本之亲耶。

3、《戒子书》两篇

   一、诸葛亮给儿子的信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乎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也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曾国藩临终前给儿子纪泽的遗训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如兄弟。

   慎独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册内肖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若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光务也。

   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已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强,安肆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则奂强之强健,

又何疑乎

   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己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士,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太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孙明教人,莫天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仁之人,人有人悦而归之者乎。

   习劳则神钦。人一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已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人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天,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

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尔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于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武陵祖训

笃忠敬言:


急公守法

完粮息讼

营生业言:

士农工商

各执其业

慎丧祭言:

慎媳嫁女

咸宜配择

严内外言:

治内治外

不可易位

敦孝悌言:

事事亲敬

敦宗睦族

笃教学言:

作养人才

厚风俗言:

吉凶庆恤

孤寡有体

敦和睦言:

捍忠御灾

协力同心

严杂禁言:

奸盗赌博

占欺谋吞

旧谱家规

一尚严整:治家之道,在定尊卑,别内外,秩然以礼相接,凛然以分相维,则其教自不肃而成,其化自不言而谕。

一敦雍睦:雍睦之化,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庭无间言。家敦礼让,则太和之象可成,亲逊之风自永。

一睦乡党:乡党之人,朝暮相见,莫因小事,致启争端,莫恃豪强,欺凌寡弱。

一教子孙:人家子孙,必由正道。处事存心,须谦己爱物。不读则耕,勿游手好闲。父兄之教必先,子弟之率宜谨。

一崇师友:严师益友,所以成德。务亲有道之师,勿近匪僻之友,则取法有资,观摩有助。

一慎言行:言行君子之枢机,荣辱之主宰。言思可道,勿侈口而谈。行思可法,勿肆行无忌。

一谨德行:德行本於天良,坏于私欲。切戒浮薄之行,则心必庄。勿为丧德之事,则天必佑。

一存宽厚:宽则有容,有容德乃大。厚则能载,载则福自集。德乃福之基,福为德之应。

一遵法纪:奉公守法,国稞早完。畏上怀刑,公庭免入。勿拖欠而致追呼之扰,勿健讼而呈刁诈之风。

劝善俚言

孝亲:五伦亲作首,百行孝为先。明发怀生我,劬劳念昊天。亲存宜爱日,齿没应知年。大孝追虞舜,终身慕不迁。

弟长:手足原同气,当思不忍伤。怡怡全有爱,蔼蔼见天良。分爱情何厚,让梨谊最长。姜家同大被,雍睦永传扬。

爱国:成我同生我,爱国大如天。国家时在念,缓急应争先。薪奉思膏脂,捐躯效惕乾。匪躬时蹇蹇,纠谬与绳愆。

信友:朋友情谊重,出门交有功。百年同一日,千里亦同风。责善非翘过,无欺乃见忠。生死皆不二,寸念鬼神通。

崇耕:务农为大本,民赖食而生。种植宜乘早,收成要趁晴。粪多苗自厚,水足稼偏荣。谷粟归仓里,全家乐太平。

重读:书是荣身本,潜心钻学问。拜师求指示,访友探心传。灯火三更月,鸡鸣五夜天。功名原有分,奋力向囱前。

务勤:世上无难事,人生只在勤。百般宜力作,万事要心殷。辛苦安吾命,霄旰看贤人。试观懈惰者,几见得超群。

崇俭:养德无如俭,倾赀定是奢。布衣常可着,淡食不须嗟。省费留余蓄,储财待起家。试观豪放子,不异水飘花。

和邻:处世无孤立,居家必择邻。同乡同否泰,共井共亨屯。患难宜周济,余饶务济贫。四时无诟谇,共乐太平春。

睦族:同姓原同本,须知念祖宗。无欺亦无悔,相劝莫相攻。长幼分高下,尊卑共吉凶。族庭常聚顺,百事乐雍容。

谨录於九修族谱,略有删改。

孝父母

唐翼修《必读书》曰:“或问古有晨昏定省之礼,安能事事如仪?”曰:“此非板定,有易行之理焉。或父母有事过劳,恐其睡卧不宁,次日清晨,宜问安也。或有拂意之事,恐其怀抱不舒,当问安以宽慰其心也。大寒大热,难于调养,问安自不容己。或身体倦怠,或冒风寒,宜时时问安也。至于事当远出,则宜叮咛嘱咐兄弟、妻子代尽心。”又曰:“父母年高,贴体里衣紧小则暖,短则可眠,眠不脱衣,则卧不畏衾冷,起不畏衣寒,调养亲体,此为要也。”

司马温公曰:“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於家长。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事毕则迨命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则和色柔声,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许,然后改之,若不许,苟於事无大害者,亦当曲从。若以父母之命为非,而直行己志,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况未必是乎。”

袁君载曰:“父母见诸子有独贫者,往往念之,独加怜恤,不可计较。”

颜光衷曰:“世有四种父母,待孝尤切。曰老、曰病、曰鳏、曰寡、曰贫乏,此为子者益当行孝。”又曰:“前后之间,嫡庶之际,父母或有偏向,为子者易生嫌怨,此当委心忖之,期於必得欢心而后已。”又曰:“承嗣之子,於所后之父,尤宜尽孝。如有不孝,其忘恩负义,为更重焉。”又曰:“子於后母,易遭不孝之名,苟能小心以承之,无私以感之,至诚以格之,天下无不可事之继母也。”又曰:“父慈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独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此古今所以推大舜也。”

吕新吾《杂著》曰:“五鼎罗列,不可起父母啜一羹;三醴奠酹,不能强父母尝一沥。升降祠前,徘徊墓侧,憾不一声痛哭彻於九原,故与其致敬于无形,不若承欢于眼见;与其伤心于今日,不如尽欢于当时。故以此悟子孙之厚于祭、而薄於养者也。”


友兄弟

杨忠愍曰:“人家不和,多因妇女以言激怒其夫。盖妇女所见不广、不远、不公、不平,非丈夫有远识,则为其役而不自觉,一家之中,乖戾生矣。於是有亲兄弟、子侄隔屋连墙,至死不相往来者;有无子而不以犹子为后;有多子而不以与其兄弟者;有不恤兄弟之贫,养亲必欲如一,宁弃亲而不顾者;有不恤兄弟之贫,葬亲必欲均费,宁留丧而不葬者。其事多端,难以概述。尝见有远识之人,知妇女之不可训诲,而外与兄弟相爱,常不失欢,私救其所急,私济其所乏,不使妇女知之。彼兄弟之贫者,虽深怨其妇女,而重爱其兄弟,盖由知识高远、不听妇女之言,而先施之厚,因得兄弟之心也。”

袁君载《世范》曰:“人有数子,无所不爱,而於兄弟,则相视如仇敌。往往其子因父之意,遂不礼于伯父、叔父,殊不知己之兄弟,即父之诸子,己之诸子,即他日之兄弟,我与兄弟不和,则我之诸子更相视效,能禁其不乖戾否?故欲吾之诸子和,须以吾之处兄弟者示。”

肃阃闺

史晋臣《愿体集》曰:“人之於妻也,宜防其蔽子之过。於后妻也,宜防其诬子之过。未有不正其妻而能正其子者。故曰:‘刑于寡妻’。”又曰:“男女远别,世惟严于翁、妇,其他叔嫂、妹夫、小姨、弟妇皆不避嫌,近蛮貊矣。三步外止足,背立可也。”

《颜氏家训》曰:“近时恶俗,人家妇女,有相聚二三十人结社讲经,不分晓夜者有;跋涉数千里外,望南海、朝东岱、祈福者有;朔、望入庙烧香者有;纵容女妇往来,搬弄是非者有。闲家之道,一切严禁,庶无他患。”

吕叔简曰:“女子夜行以烛,昼行拥面。男子童仆,十二以上,不入中门,此内外之大闲也。若妇人夜宴,男仆侍从,尤非所宜。”


范子弟

张履祥曰:“童稚之年,父、师严者,异日多贤。盖有以柔服其志气,收束其身心,凡举动知顾忌,而不敢肆。”又曰:“子弟知稼穑之艰难,诗书之滋味,名节之堤防,可谓贤矣。”

史晋臣曰:“少年子弟,必审其才力,授一业,使之拘束身心,演习世务,练达人情,长进学问。若任其闲游,必入花酒呼庐斗狠之中。”又曰:“教子当於稍有知识时,昆虫草木,必教其无伤,以养其仁。尊长亲朋,必致恭敬,以养其礼。然诺不爽,言语不苟,以养其信。稍有不合,即正言厉色,亦不可暴戾鞭挞。”

王朗川曰:“胡安国子弟,或出宴集,虽夜深不寝,以候其归,验其醉否?且问所集何客,所论何事,有益无益,是以为常。”

马援《诫子书》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

端品节

何士明曰:“尝见人家子弟,一读书,遂以功名富贵为急,百计营求,无所不至,求之愈污,缘此而辱身破家者,多矣。至于身心、德业,所当求者,及不能求,真可惜也。吾谓读书者,当举孝、悌、忠、信,时加励勉,苟能表率闾阎,教导子侄,有礼有恩,上下和睦,此便尊贵,何必入仕,然后谓之仕哉。”

高忠宪公曰:“……所与皆庸俗,己未有不入於庸俗者。出而用世,便与小人相匿,与君子为雠……”。又曰:“以孝悌为本,以忠信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宽放一分,自有余味。”

                   按:以上有所删节。


务勤俭

史晋臣《愿体集》曰:“贫贱生勤俭,勤俭生骄奢,骄奢生淫佚,淫佚生贫贱,此循环之情理。”又曰:“祖宗家业,自勤俭中来,子孙享家业,则忘勤俭矣,此所以多衰门,可不诫哉!”

张圃翁《聪训斋语》曰:“居家最宜早起,倘日高客至,童则垢面,婢则蓬头,庭除未扫,灶突犹寒。家长晏起,一家奴仆,共为奸盗,诈伪何所不至。”

唐翼修《必读书》曰:“俭之一字,其益有三:安分於己,无求於人,可以养廉。减我身心之奉,以赈极苦之人,可以广德。忍不足於目前,留有余於他日,可以福后。”

崇祀典

吕子《杂著》曰:“水有源,塞其源则流绝。木有本,伐其本则枝枯。祖宗者,子孙之本源也,而轻视之,常事弗举,精意不孚,视神主一段木耳,视邱墓一坯土耳,本源是弃,将何以昌。”

王朗川曰:“春秋祭扫,一岁两行,此蒸、尝之钜典也。近见人家子弟,於祖宗坟墓,或轮流值派,或彼此推诿,或畏远惮劳,时日愆期。至本身父母,无可推诿,不过草草一盒了事,不孝不敬甚矣。独不思祖父母生我,原为身后之计。如族众贫乏,我可支持,即应竭力措办,相邀拜扫,使祖宗血食不缺。村邻知为某家之坟,不敢纵畜作践,坟旁多栽树木,分其疆界,以免侵占。”


息争讼

王朗川曰:“讼者危事,岂宜轻动。无理能败,有理亦能败。古人云:‘官断有十条’,非虚言也。凡人好讼,未有不破家者。”又言:“人生病在任气二字,一任气便与道德有碍,行谊有乖,不可不勉强克治。躁急者,宜时时想和缓二字。轻佻者,宜时时想宁静二字。浅露者,宜时时想慎密二字。怠惰者,宜时时想勤敏二字。且不但心中时时想,口中亦时时念,久便习惯,此变化气质功夫也。”

王士晋《宗规》曰:“人事争竞,得一人劝之,气遂平;得一人助之,气愈激。然当局而迷者多矣,居间解事,族人之责也。”

袁氏《世范》曰:“居家不得已而与人争,又不得已而与人讼……己之不必费用财物,交结胥吏,以求快意。”

陆放翁《家训》曰:“诉讼一事,最当谨。始使官司公明可恃,尚不可争讼。况官行关节,吏取贿赂,乡人懦弱不明,为吏所欺,何所不至。且乡里所讼,不过侵占地界,逋欠钱物,及凶悖凌犯耳,姑徐谕之,勿遽兴讼也,若能置而不较,尤善。”

上列诸家训,示劝俱备,然示诫者鲜,特增数条以补未逮,族人咸遵,以消匪僻之心,而返侥薄之习,循诗礼之训,而绵忠厚之传。

二十四孝

一、孝感动天

虞舜,即舜,姓姚,有虞氏,名重华。父亲是一个瞎子,天生就懂得大孝。他父亲脾气古怪,继母性情变化无常,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字叫象,非常不懂事。舜每天去历山耕田种地,干活时有大象跑来替他拉犁,小鸟飞来帮他播种。舜在黄河边制作陶器,制造的器物质量都很好。他到雷泽打鱼,虽遇到烈风雷雨也不会迷失方向。虽然竭尽心力与劳苦,却没有怨恨之心,帝尧听闻到舜的至孝,使他总管国家大事。还让九个儿子侍奉他,并将女儿嫁给他。经过多年的观察和考验,最后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二、戏彩娱杀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七十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三、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非常的孝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四、百里负米

   仲田,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五、啮指心痛

   周朝曾参,字子舆,是孔子的弟子,非常孝顺母亲。曾参经常去山里打柴。一天,家里有客人来,曾母没有准备,等等曾参还不回来,就自己咬自己的指头。曾参在山里忽然觉得心痛,知道是母亲呼唤他,赶紧背着干柴回去,连忙问母亲原因。曾母道:“有急客来,我咬指头叫你啊。”

六、芦衣顺母

   周朝闵损,字子骞,孔子的弟子,是个孝子。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七、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公元前一八O即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八、拾葚供亲

   蔡顺是后汉人,少年丧父,孝顺母亲。当时遭王莽之乱,年景饥荒,粮食不足。蔡顺就拾桑葚供养母亲,并用两个筐子盛着。一天碰见赤眉军问他为什么用两个筐子,他说:“黑的熟桑葚子是给母亲吃的,红的生桑葚子是我自己吃的。”赤眉军怜悯他的孝顺,送给他大米牛蹄等很多食物让他带回家,以表敬意。

九、埋儿奉母

   汉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郭巨,家境非常贫困,他有一个三岁的男孩,母亲经常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孙子吃,郭巨对妻子说:“家里窘困,不能很好地供奉母亲,孩子又分享母亲的食物,不如埋掉儿子吧?儿子可以再生,母亲如果没有了是不能复有的。”妻子不敢违拒他,郭巨于是挖坑,当挖到地下三尺多时,忽然看见一小坛黄金,坛子上写着字:上天赐给孝子郭巨的,当官不得巧取,老百姓不许侵夺。

十、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借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超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

十一、刻木事亲

   东汉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丁兰,幼年父母双亡,他没有机会奉养行孝,因而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对待雕像如同活人一样。她的妻子因为日久生烦,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用针偷偷地刺木像的手指玩,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后来木像见到丁兰后,眼中垂泪,丁兰查问妻子得知实情,就遂将妻子休弃。

十二、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十三、怀橘遗母

东汉时,有一位孝子姓陆名绩,字公纪,六岁的时候,父亲带他去九江拜见袁术。袁术拿来桔子招待他,他悄悄把三个桔子揣到怀里,告别跪拜的时候,桔子掉在地上,袁术责问他为什么悄悄地揣了三个桔子,陆绩跪着说:“我母亲一向很喜欢吃桔子,我想把它拿回去孝敬母亲。”陆绩年仅六岁就知道孝敬母亲,袁术大为赞美。

十四、扇枕温衾

   东汉江夏的黄香,九岁时母亲去世,终日思念感怀,极其感切,乡亲们都夸他孝顺。他见父亲劳作辛苦,伺候父亲非常尽心。夏天酷热,他用扇子为父亲扇凉枕席。冬天寒冷,他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太守刘护大为惊喜,特意表彰了他。

十五、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十六、闻雷泣母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性胆小,惧怕雷声。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十七、哭竹生笋

   晋代江夏人孟宗,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冬天里想喝竹笋汤。孟宗找不到笋,无计可施,就跑到竹林里,抱住竹子大哭。他的孝心感动了上苍,不一会儿,忽然地裂开了,只见地上长出几根嫩笋,孟宗赶紧采回去做汤给母亲喝,母亲喝完后,病居然痊愈了。

十八、卧冰求鲤

   晋代琅琊人王祥,表字休征。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多次在父亲面前说坏话污蔑他,因此使他也失去了父爱。继母有次想吃新鲜活鲤鱼,当时适值天寒地冻,冰封河面。王祥却解开衣服趴在冰上寻找鲤鱼。冰面忽然自行融化了,两条鲤鱼跳了出来,王祥就逮了鱼回家供奉继母。

十九、扼虎救父

   晋朝时,有位叫杨香的孝女,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她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她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竟颓然放下杨父跑掉了。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二十、恣蚊饱血

   吴猛是晋朝濮阳人,八岁时事亲至孝。因为家贫没有蚊帐,蚊子叮咬父亲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天夜里,吴猛就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凭蚊子叮咬,蚊子再多也不驱赶,唯恐蚊子被赶走后去咬父亲。

二十一、尝粪心忧

庚黔娄,南齐高尚之士。曾任孱陵县令。赴任不到十天,忽然心惊流汗,预知家里有事,即弃官返回探亲。到家父亲刚病两天。医生说:“要想知道病情吉凶,只有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道苦是好现象。黔娄尝了父亲的粪便,觉得是甜的,心中十分忧虑,就夜里拜北斗祈求以自身代父去死。

二十二、乳姑不怠

崔山南,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它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二十三、涤亲溺器

   宋朝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元佑年间为太史。性情至孝,身虽显贵,奉母尽诚。‘每天晚上亲自为母亲洗涤便器,没有一天不尽儿子的义务。当时他做了官,身边能使唤的人很多,可是他坚持亲自洗涤便器,可见其它奉亲之事也不肯随便委人。

二十四、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朝天长人,字康叔,年七岁时,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嫉妒,后来生母外出嫁人。母子五十年没有相见。神宗时,寿昌在朝居官,决心寻母,曾刺血写《金刚经》,弃官入秦,发誓不见母亲永不复还。后来行之陕州,遇到母亲和二弟,欢聚而归。当时母亲已经七十多了。


旧谱三十二山六十九户老户派

旧谱户派,仍旧录之,俾后之有心宗族者,亦得以稽其大略。

一户仕林:谊公四世孙子孙住安化花石山。

一户仕材:谊公四世孙子孙住安化南岸山。

一户荣日:谊公三世孙住益阳樊家段、军山前,旧谱载毛家山。

一户暹公:子荣公子孙住益阳修山。

一户国明:子华公长子子孙住安化丫头山。

一户子富:瑞公三子子孙住新化流南山。

一户子贵:瑞公四子子孙住新化黄杨山后居旧县白溪。

一户应绶:康熙甲戌谱作绶,贵公子孙,住安化马头山、圭溪。

一户子成:甲戌谱作仁,子贵公二世孙子孙,住安化马蹄山。

一户子爵:宗瑞公五子子孙住乔顶山。

一户子禄:宗瑞公六子子孙住湖北孝感大棕山、蛇桥等处。

一户辛:子清公三世孙子孙住新化九都百宁田家山。

一户子高:宗瑞公八子子孙住杉木坳、石首双峰山。

一户宗珍:文济公三世孙子孙住安化雷鸣山。

一户子亨:宗珍公长子子孙住湘乡鹏山。

一户以聪:材公七世孙子孙住湘乡桃林山。

一户有信:子孙住枝江、金牛山、四川等处。

一户廷珊:宗珍公五世孙子孙住湘乡段家山。

一户朝礼:宗珮公五世孙子孙住龙阳南竹山。

一户连:子孙住湘乡桐子坪梅岭山。

一户秉升:宗珂公十一世孙住安化大溪虎形山。

一户万清:子富公三世孙住安化官溪崇山。

一户秉义:宗珍公七世子孙住宁乡城、大塘山等处。

一户曰武:宗珍公六世孙后裔住武冈西路、攸县河虎山等处。

一户添良:子清公四世孙子孙住车水、紫阳司、观场山等处。

一户友窗:子清公十世孙后裔住湖北施南府笋芽山等处。

一户子进:宗珍公在吴子孙住广西兴安府六硐尖山等处。

一户子远:宗珍公在吴子孙住城步迟牙寺、招山等处。

一户奇:谊公十九世孙子孙住临湘、华容、凉山等处。

一户有仁:珍公八世孙子孙住龙阳家湾德东山。

一户子珍:住桂林、辰州道山等处。

一户添荣:子清公四世孙住湘乡、湖北、安化黄连山等处。

一户熹:子高公嫡孙子孙住湘潭朱亭。

一户焘:子高公子孙住湘潭白泥等处。

一户月:明珍公谊公十四世孙子孙住湘潭蒲湾、善化等处。

一户茂二:宗珂公四世孙子孙住邵阳和尚桥、极乐山等处。

一户文碧:珮公三世孙子孙住邵阳栏杆桥。

一户文彩:珮公三世孙子孙住邵阳隆回。

一户文漠:宗珮公三世孙子孙住邵阳东路高桥等处。

一户朝仪:文济公七世孙子孙住安化阳坪、四川等处。

一户   :子荣公子孙住邵阳东路糜家坪等处。

一户庭璧:甲戌谱作正海,暹公三世孙子孙,住益阳禁牌。

一户必广:子华公五世孙子孙住安化蒋家坪、宜都等处。

一户思祖:子华公五世孙子孙住安化三都。

一户子美:宗珮公子孙住新宁大峰、衡山等处。

一户仁厚:谊公十三世孙子孙住冷江炉埠。

一户一元:宗珍公四世孙子孙住邵阳峡山铺。

一户祖元:宗珍公四世孙住贵州家湾、永丰等处。

一户有诚:仕材公五世孙住安化草坪、湘潭等处。

一户贵:子孙住溆浦西门、衡山、巴陵、麻阳等处。

一户良璧:谊公十四孙子孙住桃源小溪、龙阳、常德等处。

一户志高:懃公十六世孙子孙住荆州在城、巴东长阳等处。

一户嗣宗:饶公八世孙子孙住沅州西路、茶陵、湘阴等处。

一户广孝:谊公十五世孙子孙住澧州市上、安乡等处。

一户朝侍:子富公四世孙子孙住安化泉塘、永定等处。

一户昌彦:梅公五世孙子孙住衡阳、祁阳、巴陵、宜昌等处。

一户朝仪:子富公四世孙子孙住宁乡沩山。

一户臻:子亨公三世子孙官授北京都督,住御旨指名桥。

一户平仕:谊公十五世孙子孙住长沙城内、旧县等处。

一户武韬:梅公四世孙子孙住武冈南路船田铺、东安大冲。

一户武铸:梅公子孙住永州西路七星堡、岳州等处。

一户朝侪:懃公十三世孙子孙住永州西路七星堡、岳州。

一户思元:宗珮公四世孙子孙住善化、春田、耒阳、安六等处。

一户以忠:宗珍公五世孙子孙住南岳庙前、汉阳、巴东等处。

一户月:子荣公子孙住益阳家坪。按:非前之月。

一户秉昱:宗珂公子孙住宁乡白玉冲,一支住荆州等处。

一户志纲:子爵公子孙住益阳白米崖、湖北蒲圻等处。

一户辅:宗珍公子孙住安化、酉州、公安、长乐等处。

一户子富公:伯宣派住宁乡一都稀树山等处。

一户子清公:定周派住新化九都百宁大廷坳等处。

一户宗瑞:伯文派住湘乡、永丰泥湾等处。

一户宗瑞公:兴哲一支住宁乡南门外、高霸等处。

一户宗瑞公:伯河派住宁乡县龙凤山。

一户宗瑞公:子亨房廷临一支住衡阳渣江、马沉河等处。

一户宗珍:子凯房伯禄一支住湘邑城内、曾家冲等处。

一户宗珍公:万朋派住武冈南路峡山铺等处。

一户宗珍公:一元子孙住武冈永桥山等处。

一户宗珍公:万明万奏子孙住邵阳九公桥、水南桥、阳南桥。

一户宗珂:子达房茂一子孙住宁乡、和尚桥、莫家山等处。

一户宗珂:伯昱派住宁邑八都三区三田湾等处。

一户宗珂:茂三子孙住邵阳西路泉塘等处。

一户宗珮公:子义房伯盛派住湘乡二十五都柿子塘等处。

一户宗瑞公:子清房伯青派住武冈紫阳司大村垣等处。

一户宗珂公:子达房伯成派住邵阳西路极乐山、清水塘等处。

一户宗瑞公房:伯武子孙住湘乡、娄底市等处。

一户宗瑞公房:伯文子孙住湘邑、白阳等处。

一户宗珍公房:文礼子孙住衡山南岳庙前石背冲。

一户宗珍公房:泉峰公子孙住湘潭大仓、广林桥等处。

一户宗椿公:子赓房魁新公子孙住湘邑三十三都毛家岭。

一户宗椿公:子赓房以舜公子孙住湘邑黄栗山、竹山湾等处。

一户宗椿公:子赓房以文公子孙住枣子坪、天堂、桐溪等处。

一户宗椿公:子赓杰新子孙住塘冲观、茶畲脑、天姥冲、溆浦。

一户宗椿公:子赓房受福子孙住曹湾、坳上铺等处。

一户宗椿公:子赓子孙住湘乡潭上江、石井冲、黄泥荡等处。

一户宗椿受梅公子孙住间山、大石、卅四都、龙安、大托里等处。

一户宗椿公:子赓房赞美公子孙住湘乡卅六都桐溪、双板桥。

一户宗椿公:子赓房以文子孙住湘乡卅六都天堂聂家山。

一户宗椿公:子赓房以文子孙住湘邑卅三都枣子坪龟形垣。

一户仕梅公:子孙住新化九都百宁等处。

一户宗珮公:才兴才旺等住湘邑杨家滩市上。


十三修户口录

朝宗房

朝宗派伯恩子孙居新化圳上流南山丁二佰零捌口

泰岱派定都子孙居新化城丁三口

泰岱派定添子孙居圳上丁三口

泰岱派定虎子孙居吉首市丁四口

泰岱派定虎子孙居深圳市丁四口

泰岱派定虎子孙居长沙市丁九口

泰岱派定虎子孙居新化城丁三口

泰岱派定虎子孙居娄底市丁十一口

泰岱派定虎子孙居圳上田坪里丁四口

泰崧派定梁子孙居冷水江市丁九口

泰崧派定梁子孙居怀化市丁八口

泰瑚派定魁子孙居汉寿西湖农场四分场丁二十四口

伯恩派廷吉子孙徙四川未辑

伯恩派元真子孙徙四川未辑

伯恩派大应子孙徙四川未辑

伯恩派国祉子孙徙四川未辑

伯恩派国能子孙徙四川未辑

伯恩派泰学子孙徙广西慈恩县子孙未辑

伯恩派兴高子孙徙四川未辑

伯恩派泰贤兄弟徙陕西北河县子孙未辑

朝祖房

朝祖派世勋公子孙居圳上镇半山三板桥丁185口

守能公子孙居安化梅城田心梅洞川南村丁32口

世首公守提子孙居新化流南山丁29口

世首公守提子孙居广西灵川县海洋乡安泰村野龙界丁117口

世首公守提子孙居桃源芦花潭马湾村丁8口(大部分未辑)

世家公国珍子孙居桃江修山镇八都村檀树界丁44口

             居广西钦州灵山县亲圩镇塘坝村丁4口

             居松山程家岭丁28口

             居益阳新桥河镇车前巷村丁18口

             居东安县新圩镇大浪冲村等地丁94口

             居邵阳白仓镇土堆村丁16口

             居广西桂林阳朔金宝乡红连村丁7口

             居广西桂林阳朔金宝乡金宝村丁48口

             居东安大盛镇栗木冲村丁53口

             居半山钉家涵丁59口

             居新化流南山丁117口

             居新邵巨口铺丁未辑

朝祖派世家公子孙居新化流南山丁177口

国琳房子孙居新化新泉村、新化丁32口

               居益阳新桥河镇梅南村丁12口

               居安化梅城望城村五组丁7口

               居安化梅城紫云村十组丁5口

     国圭房子孙居溆浦中都乡坪塘、凉水井、

               两丫坪、王排村丁154口

世宝公国贤房子孙居安化洞市高城村蒋家坪丁21口

               居白溪娥溪大溪村野猪溪丁108口

世全公守信房子孙居安化南金乡茶溪村丁26口

世皇公守代房子孙居安化马路口镇卢家田丁19口

               居新化流南山丁128口

世甯国奇子孙居安化马辔市柳叶溪欧家山丁未辑

曰伟公国琳子孙居洞口丁未辑

曰伟国睿子孙居武岗县忠去山芭蕉丁未辑

朝忠房

伯良派 曰祥子孙居安化司徒辅、高明辅、青塘铺等未辑

       定才公子孙居龙梓桥未辑

       曰汪派定喜子孙居新化圳上湘院丁158人

                     居新化圳上井冲湾丁128人

                     居新化圳上海龙溪冲湾丁66人

                     居新化圳上洪家村丁9人

                     居鼎新黄栗江丁11人

                     居湖北武汉市丁19人

                     居湖北蒲圻丁4人

                     居长沙市丁5人

       曰汪派定礼子孙居木榴乡张家冲丁39人

             定玉子孙居维山孙家段丁19人

             定坤子孙东山贯庄丁23人

             定升子孙在贵州息烽扎估开阳丁107人

             定绿子孙居东山贯庄丁13人

             定爵子孙居东山贯庄丁16人

       廷文派定清子孙居归化丁28人

伯成公房曰寿派定乐子孙居安化碧溪坑饭家冲丁3人

宣公房 

曰赋公

廷尧子孙居石渡江坟山下院集丁161人

           居安化桂溪集丁31人

           居广西龙胜县、龙胜镇上孟村集丁51人

           居石渡江集丁19人

           居南家冲集丁72人

           居鹕鸡塘集丁11人

           居桃江县三堂镇先锋村16人

           居桃江县石牛江镇九江段、太平村、和尚坝集丁131人

    廷顺子孙

           居石渡江一组集丁1人

    廷汉子孙

           居石渡江周围集丁68人

           居半山丁家凼集丁32人

           居石渡江坟山下集丁37人

           居洪家黄沙洞集丁32人

           居白溪东富光明村王家凼集丁195人

伯宣公房 

曰俭公

守质子孙居蒋家山集丁150人

           居石牛塘集丁9人

           居杉山集丁73人

           居白毛土乐山集丁6人

           居白毛温家坑集丁67人

           居半山老鹰山集丁11人

           居涟源医院集丁4人

   守质子孙

           居蒋家山集丁68人

           居邵阳黄金乡长香村谢家函集丁78人

           居石牛塘集丁3人

           居新化白毛集丁108人

           居新化温家坑集丁31人

           居松山邓家山集丁6人

    大里子孙

           居松山南华村青塘湾集丁103人

                                   

朝忠派伯全子孙居新化圳上舒长冲:579人

还有洵奕、高槐、洵福、洵禄、洵辉、洵凡、洵汉、洵祥、德良、德英及亲周、亲贤子孙约100人未辑。

正载派定贤子孙居安化浮青竹峰村:3人

正权派定龙子孙居隆回县金盆里村:160人

正权派定正子孙居安化县五都夜河溪:42人

正权派定善子孙居新化县城:22人

正权派国林子孙居安化马路镇木榴蓝山:121人

正权派长随子孙居武冈县天龙村:62人

正权派长随子孙居衡阳南岳镇:7人

正权派定芳子孙居安化木榴蛇山溪:164人

正权派廷仕子孙居安化大福小尧村:46人

正权派廷宪子孙居桃源崔家山:215人

正权派廷宪子孙居山溪托山村:11人

正权派廷宪子孙居朱子莲子湾:28人

正权派廷宪子孙居山溪沙坪里:33人

定班裔亲义子孙居益阳三堂街十八丘:未辑

定善裔德寿子孙居安化栗林:未辑

曰通     子孙居广西兴安县西乡:未辑

曰通     子孙居四川潼川遂宁县梓潼宫等处均未辑

曰遂     子孙居宁乡南冲石匠坑丁均未辑

曰和正载廷杰子孙居广西恭城县隆盛厅、陕西汉阴县均未辑

正载派廷佐房定贤子孙居安化长塘易家冲:未辑

正载派守基房定添子孙居祁阳、定一子孙居武冈横桥镇:未辑

正权派廷汉房泰慧、泰盟子孙居广西兴安府及城步县林溪边:未辑

         长崇子孙居桃源、定书子孙居广西全州成乡等处均未辑

正权派廷仕房世琢子孙居广西永安州:未辑

           长振子孙居益阳:未辑

           泰词子孙居安化芙蓉云崖头:未辑

           定升子孙居城步县产子坪:未辑

正权派廷宪房守武子孙居益阳十里黄泥田、良湖冲、枫树坝等处未辑

正岳派廷惠房大伍子孙均往外,不详

曰通廷回房大楼子孙均往外,不详

朝信房

元凯公房

大应公

   世亨子孙居塘崇冲坳脚下、毛佃里、湖北娄底冷水市集丁66人

   世顶子孙居塘崇冲、毛佃里、坳脚下、娄底新化城关集丁225人

大罕公

   世严子孙居坳脚下、南家冲、冯家坳、娄底新化城关集丁50人

   世丽子孙居安化山口华天、金都村长安田、马路镇网溪村集丁5人

           居东坪湘潭市等地共集丁332人

承凯公房

大仕公

   世祚子孙居安化榴进马洞集丁:183人

           居高家山沅陵集丁:194人

大化公

   世授子孙居安化奎溪镇葛溪冲集丁30人

           居烟溪镇胜利村集丁8人

大稳公

   世纶房居安化滔溪镇殷家滩丁:244人

国星公     南山村石鼓塘     130

     桃江县桃花镇崆峒村     34

国昱公     汉寿县又崔家桥镇九灵村、樟树洲回龙村船形湾等地     151

     桃江县修山镇三官桥李家山     48

     龙珠山封家院杉山花溪禾睦等地     110

     圳上坪山村家冲黄泥冲     96

     白溪横岩黎明     28

     邵阳白仓各地     500

     井山炉前     13

     东安县川岩乡高亭子村     60

     太原村太平街又一桥对岩     353

国旦公     海龙赤竹山     45

     沅陵县洋家溪     12

     松山塘头     13

     太原村横溪冲     21

国昌公     桃江县松木场枫树坳     15

朝纪房卷

伯广公房

万才公房 

世悠公派 定升子孙居安化网溪集丁167人

世沐公裔居安化栗林、新化海龙、邵东水电局集丁75人

         定智子孙居安化傅家冲未辑

万幅公房 

   世勤公房 定世子孙居安化七里湾集丁9人

         定玖子孙居安化七里湾未辑

守雁公房 定庸子孙居陕西省安康县狮子沟邮坊沟等地未辑。

         定拔子孙居安化小江溪未辑

         定达子孙居西湖农场四分场集丁4人

         定远子孙居西湖农场四分场集丁62人

                 居朱冲口集丁10人

                 居石灰洞集丁4人

                 居东坪集丁3人

                 居马路口集丁3人

         定规子孙居溆浦元溪官洛园集本10人

                 居安化枣子界集丁115人

                 居奎溪柳山集丁18人

                 居东坪镇集丁5人

         定域子孙居奎溪镇欧婆溪集丁24人

                 居西湖农场四分场集丁55人

         定附子孙居新化有余集丁4人

                 居桃江马迹塘集丁14人

                 居长沙浏阳市集丁12人

         定光子孙居新化有余村集丁4人

                 另有约20人不辑

         定才子孙居欧婆溪集丁19人           

         定才子孙居西湖农场四分场集丁8人

         定礼子孙居沅陵官庄席家溪集丁62人

                 居岳阳集丁4人

                 居南县厂窖镇集丁15人

                 居西洞庭集丁10人

                 居安化欧婆溪集丁54人

                 居西湖农场四分场集丁5人

         定学子孙居奎溪镇欧小婆溪集丁18人

                 居西湖农场四分场集丁23人 

         定主子孙居欧婆溪集丁24人

                 居西湖农场总场集丁5人 

         定涟子孙居欧婆溪集丁80人

                 居西湖农场四分场集丁24人 

                 居溆浦溢水乡集丁3人

                 居长沙市集丁5人

   绍高公裔         居李家冲集丁193人

                     居海南溪集丁4人

                     居张家冲集丁6人

                     居禾目界集丁4人

                     居罗安山集丁4人

                     居桃源冷家溪集丁15人

   绍珊公派

             定元子孙居头溪界集丁26人

                     居西湖农场四分场集丁11人

                     居沅陵集丁2人

                     居马路口镇集丁5人

                     居西洞庭集丁20人

                     居澄坪马隍庙集丁8人

                     居沅陵四季红镇四季红村集丁7人

程公房 

   世述公派守良公裔居桃江石牛江镇黄泥田村集丁68人,约80人不辑

           守贤公裔居桃江县石牛江镇牛剑桥村集丁8人,约150人不辑

           守正公裔居桃江县石牛江镇黄泥田村集丁53人,约30人不辑

           泰荣公裔居桃源县冷家溪镇集丁8人。

                                 

万瑛公房

   大隆公派自报公裔居陕西汉阳县,千佛室镇未辑。

世耀公派守裔公裔居太原集丁210人,

       新泉丁87 人,

       洞江丁 106人。

   守裔公房定绍子孙居隆回县南岳庙乡立塘村集丁5人。

           定纹子孙居枫林村集丁25人,

                   居安化大坪里集丁22人,

                   居海龙刘家院集丁7人。

       定政子孙居松山谢家凼集丁41人,

               居日本大板集丁2人。

       定教春敬子孙居长塘丫头山未辑。

           定书子孙居新宁县黄金瑶族乡集丁13人。

           定翥子孙居鹅溪车竹坳,大熊山凡家洞集丁37人。

           定曙子孙居海龙刘家冲集丁6人。

           定晓子孙居松山莪莉园集丁60人。

           定清子孙居半山三板桥集丁42人。

           定惠亲闺子孙居台湾未辑。

           定纹房亲注子孙居长沙,胡兆武汉未辑

           定桢子孙居华容湖家台子未辑。

守凤公房定智子孙居新宁县黄金瑶族乡集丁57人,

               居洞江集丁16人,另有4丁不集。

           定哲子孙居涟源市伏口镇大竹山村集丁21人。

           定慧子孙居白溪东富光明村吴家地集丁16人,

                   居隆回县金石桥镇高小村集丁23人。

           定可子孙居太原村集丁3人。

   守肇公房泰原子孙居水车北源村集丁207人。另有约30人未辑。

       

守春公房 

国营公派由贯庄迁居陕西安康汉阴沈桑铺丁未辑

国付公派居东山金家新塘贯庄辑丁286人

国桂公派泰文泰武泰成裔居宁乡巷子口栖龙潭佛合庵茅铺子南风塅杉山冲猛虎跳涧耒阳山西候马半边街东山茶洞安化木瓜溪辑丁120人,其中泰文派长发子孙居东安白米庵罗家冲丁未辑

      泰康裔定权子孙居贯庄新桥亭子坑沩山辑丁325人,定槐子孙居安化铁炉冲栖龙潭水口山辑丁359人,定桓子孙居安化贯庄八亩冲栖龙潭辑丁272人,定坤子孙居宁乡茅铺子辑丁460人,合计辑丁1416人

   国显公派定柏子孙居陕西安康县松树铺丁未辑,定梧子孙居龙阳陈倍总马家冲丁未辑,

国器公派泰来子孙居龙阳陈倍总肖家冲未辑。

守奉公房 

国佐公派子孙居贯庄官仓魏家塅宁乡南风塅益阳舒塘

国佑公派子孙居杨家冲 益阳 沩山 柘木 桃江蚱埠回族乡 廖家坪

其中泰启子孙居新塘铁炉冲尖峰山,泰和子孙居杨家冲,泰和定莅子孙居陕西未辑,泰春子孙居安化东山,

国任公派子孙居贯庄阮家塅新疆益阳宁乡祖塔,合计辑丁748人

守奏公房      

国松公派子孙居宁乡沩山香严崖

国柏公派子孙居东山亭子坑

国桢公派子孙居贯庄杨家冲,合计辑丁457人

瑛公房

大沦公裔居安化田心苏丰燕家湃集丁73人。

大滚公裔居安化奎溪水桐冲集丁162人。

大浩公裔居安化青塘镇廖家春菜坪集丁68人。

大洗公裔守典公房:

定祯公裔居桃江马迹塘集丁8人。

定祯公裔居坪山溪、青塘湾、杨林塞等地人丁未辑。

定良公裔居陕西汉阳及太原村约20人未辑。

定良公裔居太原村集丁25人。

定拔公裔居广州市集丁5人。

定拔公裔居武汉市未辑。

定拔公裔居江西永平煤矿集丁35人。

定拔公裔居洞口县洞口镇集丁23人。

定拔公裔居广东韶关市集丁3人。

定拔公裔居山溪太原村集丁63人,另有约60人未辑。

定让公裔居常德鼎城区逆江坪乡高峰村,集丁17人。

定让公裔居冷水江市集丁16人。

定让公裔居涟钢集丁4人。

定让公裔居告状溪集丁41人.

定让公裔居松山黄皮集丁11人。

定让公裔居太原村集丁29人。

定文公裔居山溪太原村集丁98人。

定期公裔居洞口三门镇里仁村集丁18人。

定期公裔居山溪太原村集丁111人。

定然公裔居山溪太原村集丁30人。

大洗公房守焕公房:

定廉公裔居黄皮冲集丁48人。

定廉公裔居太原、新泉两村集丁20人。

定廉公裔居圳上久大村集丁24人。

大洗公裔约有250人未辑。

伯武公房

成玉公房 

绍高公裔 国清子孙居桃源县廖家河、湖北施安府、益阳十里关门山、

         桑植、龙山、湖北来凤、陕西汉阴等地均未辑

             泰孝公裔居湖北恩施宜恩县沙道沟乐坪村家桥未辑

             定显子孙居陕西汲阴县未辑                     

   绍龄公派

             国云子孙居攸县、常德、四川叙宁、乐至未辑

             守荣公裔居四川省宜宾市珙县恒丰乡农群村四百多人未辑

   绍科公派     子孙居长州北河未辑

   绍程公派 定武子孙居松山谢家函集丁26人

             定情子孙居桃源郑家桥集丁19人

             守熙子孙居陕西汉阴县未辑

             守羔子孙居湖北施安府沙道沟、桃源县、沙陀村、成坪溪、

             陕西汉阴县、四川乐至县、叙宁县未辑

             国信子孙居津市湘甲湖未辑

成松公房

绍祥公派 泰贵子孙居安化大福半山村集丁152人

         定兰子孙居安化栗林王公坪集丁60人

成柏公房

绍勉公派 泰宁子孙居沅江市保民垸集丁19人

                 居沅江市茈湖口三合村集丁19人

                 居桃江县牛潭河乡牛潭河村石壁冲组集丁53人

         定泉子孙居安化思游鹰嘴岩集丁42人

绍光公派 泰清子孙居安化思游鹰嘴岩集丁28人

         定玉子孙居安化思游鹰嘴岩集丁20人

         定位子孙居安化县马路镇集丁14人

绍魁公派 泰淇子孙居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铁佛寺镇共同村1组

                                       (约500人)未辑

绍桢公裔 自拔子孙居宁乡祖塔200多人未辑等地均未辑

             尚文子孙居松山人和山溪村集丁47人

                     居山溪村集丁30人

         尚魁子孙居桅子村集丁478人

                 居托山村集丁73人

                 居海龙金塘村集丁33人

                 居松山东庄集丁44人

                 居洪家顶兴集丁79人

                 居安化石马村集丁129人

                 居有余村集丁76人

                 居安化流香冲集丁352人

                 居安化祝峰洪集丁21人

                 居桃江马迹塘集丁38人

                 居安化石灰冲集丁60人

         定道子孙居洞江村集丁5人

        居太原村集丁32人

        居洪家村集丁24人

        居新泉村集丁167人

        居长沙集丁7人

        居娄底集丁12人

        居桃源县牯牛山集丁21人

        居湖北赤壁市赵里桥集丁9人

    泰徵子孙居武岗县弯头镇坪山村朱栏塘62丁未辑

尚元公裔        居桃江石牛江集丁65人

            居山溪村集丁32人

    尚才公裔        居山溪村集丁407人

            居安化梅城集丁29人

            居安化庙冲集丁14人

            居安化八角亭集丁81人

            居安化长矛湾集丁23人

    绍祖公派    世敏公裔居安化中山同坑集丁32人

            居株子早溪、有余等地集丁151人

            居东庄集丁5人

    万金公裔        居安化家湾集丁53人

    万爵公裔    世仰子孙居城步石坳麻冲未辑

        世凤公裔居松山金竹村集丁179人

            居山溪村集丁92人

    万禄公房    定品子孙居龙王坝未辑

        定才子孙居遂宁县六甲蓝家河二房沟、

                        绵竹县北路玉泉镇未辑

        定宪子孙居四川安岳县铜锣坝未辑

绍魁公房户口编

   大本公房住山溪有余村等:47人

   大卿公房住山溪新生村等:681人

绍光公房户口编

   住山溪回龙村:425人

   住山溪托山、洪家村:39人

   住安化龙洞苦点溪:56人

   住海南村:8人

绍勉公房户品编:

   桃江县牛潭河:146人

伯胜派 万瑚子孙居溆浦祖师殿丁未辑

万珊公房定滔子孙居沙坪里丁58人

                       居太平村丁7人

                       居永胜村丁10人

               定帮子孙居大路坪山下丁26人

                       居刘家剥丁29人

                       居洪家坳丁15人

                       居桅子湾丁35人

                       居山溪界下丁26人

                       居海龙六中村丁7人

               定中子孙居洞江堰丁20人

               定性子孙居滴水岩丁6人

               定发子孙居益阳灵坳丁26人

           世昊公房子孙居洞江堰丁192人

                       居半山曙光村丁11人

                       居安乡县丁5人

           世旭公房子孙居洞江堰丁243人

                       居背溪托山村丁15人

      守俞公房定黄子孙居隆回县南岳庙乡、新和村南清地弯头领丁175人

              长佑子孙居隆回县丁24人

                      居安化县田心邓家坳丁445人

                      居湖北省洪湖县丁30多人

大栋公派 定元子孙居邵阳 未辑

         定照子孙居邵阳一峰铺 未辑

         定杨子孙居邵阳 未辑

         定付子孙居邵阳桃公园 未辑

         定贵子孙居邵阳高寺冲 未辑

         定官子孙            未辑

         定圭子孙居广西兴安县叶龙江 未辑

         定巳子孙居武冈高沙市 未辑

         定绪子孙 未辑

         万彬子孙居陕西商州市牛槽丁 未辑

         长称子孙居邵阳岩口铺 未辑

         泰魁子孙居武冈扶冲土地团 未辑

         定武子孙居邵阳南路团和材邓家坳 未辑

朝纲房

万昌公房 国福派泰坤子孙居塘崇冲丁8口

               泰临子孙居塘崇冲丁63口

               泰员子孙居塘崇冲丁23口

         国禄派泰宙子孙居塘崇冲丁96口

                       居西湖丁7口

                       居安化江南一天平丁6口

                       居西湖农场二分场丁7口

         国寿派泰安子孙居塘崇冲飞蛾山坳脚下丁289口      

                         居南山村丁19口

                         居马迹塘丁7口

世赞公房居塘崇冲飞娥山丁12口

       居安化黄花溪林场枫树山丁20口

朝洪公房

礻冀       守旭子孙居新化圳上洞江村集丁15人

世述 守轩子孙居安化乐安桥街上集丁115人

世述 守戟子孙居安化梅城田心集丁292人

世达 守文子孙居安化梅城栗星集丁43人

世达 守旭子孙居安化大福小尧集丁49人

世熏 守任子孙居陕西:

                 紫阳县傅家湾等地集丁510人

                 安康市集丁112人

                 马鞍桥集丁267人

                 观音河集丁137人

清、朝海、朝仪、朝侍、朝侪、朝福(宗弼)

世祚    定题洵题    蚂蚁洞    93

世祥    定题洵题    大将冲良工    84

世禄    定题洵题    长茅田太    52

世帝    定题洵题    大将冲未辑    

世佑    定题洵题    大将冲未辑    

世福    定题洵题    大将梅城等地    753


文 职 

朝宗

房派

名字

性别

学历

工作单位

职务

备注

朝宗

亲蕊字桂枝

师范

国民政府

秘书、高级工程师

亲庠

北洋政府

县知事

德兼

本科

吉首市

工程师

德杞字再元

新化县粮食、民政局

局长

德燊

本科

深圳音响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

洵顺字应人

大专

吉首市

洵初

师范

圳上镇党委

副书记、人大主席

洵昔

本科

娄底市中心医院

主任(副团)

肖德英

本科

娄底市中心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

洵雄字忠雄

高中

新化县商务局

工会主席正科

洵实

高中

转业长沙市雨花区

营职

洵瑛

本科

冷水江市农业局

局长

洵涛字海波

本科

湖南省人寿公司办公室

主任

洵芳

本科

冷水江市发改委

副主任

洵敏字新尚

本科

新化八中中学教师

高级

高颖

专科

娄星区财政局

会计师

高剑

高中

大熊山财政所

副所长、总会计

伍淑玲

中专

圳上镇株梓菅区

书记

高旺

本科

圳上镇教育办

付主任


朝祖

房派

名字

性别

学历

工作单位

职务

备注

朝祖

家凤字荷泉

大学

湖南建筑六公司

朝祖

研究生

北京康美药业研究院

工程师

何跃龙

博士生

中国航天动力研究院

工程师

研究生

湘建筑设计院

工程师

博士研究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

厚丰字强胜

博士研究生

湘师范大学

厚伟字继胜

大学生

河北联合大学

高慧字文新

本科

学校任教

校长

家福字岩

医专毕业

深圳孙逸仙心血管医院

陈娟

医专毕业

深圳孙逸仙心血管医院

朝忠

房派

名字

性别

学历

工作单位

职务

备注

伯良

洵旦

大专

原中学一级教师

洵迪

研究生

湖南农机监定总站

总工程师

张丽华

中专

职工

高新字新华

大专

科级干部

厚文字文芳

研究生

中学教师

高连字国连

正科级湖南华新赤壁水泥有限公司运输总队

大队长

厚鹏字鹏辉

大学

中学教师

方清

大学

中学教师

高奇字中兰

大学

正科级

高洁字明魁

中师

厚小学高级教师

厚奇

研究生

长沙银行

厚鸿字伯清

温州大学教授

徐云嫦

大学

国家教师

厚州名吴杨洲

本科

广州军区十八师

营级干部

厚丽字柳艳

本科

国家五矿二十三冶

厚科名赵科

国家五矿二十三冶

工程师

厚姣名柳姣

本科

国家五矿二十三冶

会计

厚连名彭守连

大学

厚梅字柳梅

大学

厚连字秋连

大学

厚辉字志辉

大学

厚姣字云姣

大学

厚礼字寄保

大专

厚坤字松柏

成都财经大学

教授

冯霞

大专

成都电视台

家川

大专

家妃字凤妃

本科

高进字辉平

大学

谢硕华

大学

厚云

捐款200元

高财

捐款200元

伯宣

高轰字昱辉

中专

新化县第六人民医院

医师

高谋字寄明

高中

邵阳市委办公室

主任

家佳字芳玲

中专

新化县山溪中学

教师

厚光字辉辉

大学

湖南大学

教授

赵合云字一妹

大学

湖南大学

干部


朝忠

房派

名字

性别

学历

工作单位

职务

备注

朝忠

高锦

本科

桃源市中心医院

主任医师

洵明

大专

新化县农村信用联社

主任、正科级

罗寄桃

初中

新化城关农村信用社

助理会计师

文媛

大专

农业银行新化支行

内勤主任

洪波

大学

中国银行冷水江支行

分理处主任

李满华

大学

冷水江市红日小学

教师

红伟

大学

新化农业发展银行

副行长

袁小安

大学

新化县检察院

纪检组长

禹宏

大学

新化县交通局

办公室职员

方翠

大学

中国银行娄底支行

职员

宇波

硕士

小米公司

网络搜索架构师

洵胜

高中

圳上区政府

副区长、正科级

大学

新化上梅中学

高级教师

育清

硕士

深圳锦瑞生科技有限公司

工程师

周易梅

大学

广东顺力智能物流有限公司

工程师

华贤

大学

山溪中学

高级教师

洵奎

盛光

捐款200元

洵孝

捐款200元

高财

捐款100元

洵华

捐款100元

又太

捐款50元

安太

捐款50元

楚兰

捐款50元

银堂

捐款50元


朝信

房派

名字

性别

学历

工作单位

职务

备注

元凯

亲旺

高中

圳上镇山溪学区

支书

退休

李姣娟

师大

长市林科大

教授

德丰

军校

冷江市文化局

公务员

陈兰玉

高中

冷江市明礼中学

高级教师

德成

交大博士

上海航研业研究员

高级工程师

德意

军校

广西柳州部队

财会师


声明:龚氏宗亲网独家内容无授权禁止转载,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转载,如需撤稿请于站点顶部留言。
阅读:8719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GongJiaRen.Com © 2020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