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宗探源

中国宗教文化

时间:2015-06-04 09:57:47   作者:龚国林12世   来源:龚氏宗亲网   阅读:1750   评论:0
内容摘要:中国宗教文化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历史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文化等等,诸多W诮涛幕多姿多彩,林林总...
中国宗教文化

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历史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文化等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重温中华文明的创造历程,包括宗教文化的创造历程,从中吸取智慧,经验和教训,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利于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华新文明。 
中国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发展的,形成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
在先秦,有邹鲁文化、燕齐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秦文化、吴越文化等地方性文化之间的对立与互渗;在秦汉则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道两家的互绌相摄,汉末以后有儒佛道三家的鼎立和互补,其后又有四家五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以及更多的亚文化体系之间的融汇与共存。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种多元开放的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形成兼收并蓄的传统。
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各种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发展,相互和平共处,人们可以兼信两教或三教,这种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许多外国宗教以和平方式,通过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径传入中国,其中以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最为成功。佛教之进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主动请进来的,取经、译经活动绵延了数百年。中国人在理解、消化和改造佛学上,态度之认真,思索之深密,耗时之持久,都是相当惊人的。唐、宋、元、明、清诸朝,陆续传入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祆教、犹太教和近代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新教),除了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联系外,其他宗教,包括明末利玛窦传入天主教,都是以和平的正常的方式传入中国。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讲夷夏之别,也有排斥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各教之间也常发生摩擦、论辩;个别时期皇权实行过强力毁教政策。但是在多数情况下,皇权能够容忍和支持各教的合法存在,中国的开明派最终总能战胜保守派而成为主流。中国的各教之间未曾发生大规模武力流血冲突,更没有西方宗教史上那样残酷的长期的宗教战争,只是在新疆边陲发生过伊斯兰教武力传教的事件,而这恰是未来得及接受中原贵和文化深厚熏陶的结果。儒佛道三教之间不仅可以和平共处,而且在理论上关系日趋密切,最后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三教合流、三教归一的观念深入人心,普及于大众,成为习俗和风气,这是中国人信仰上的一大历史特点,在世界上找不到同类的事情。
中国人对外来宗教的宽容还基于对以儒学为轴心的传统哲学和以敬天法祖为宗旨的正宗信仰充满自信,并用传统文化强大的同化力去影响和改造外来宗教,使之具有中国的特色。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成为中国人吸收外来宗教的重要心理文化背景,没有这样一个背景,中国人不仅不能消化吸收外来宗教,还有可能被外来宗教所同化,从而丧失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由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且富于包容精神,其结果是吸收外来文化和同化外来文化同时并存,外来文化的进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却并不丧失中国文化特有的本色。一切外来宗教一旦进入中国,便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中国化的程度越高,它在中国的影响便越大。中国社会强烈的宽容气氛,甚至使得犹太教这种独立性很强的外来宗教,在不知不觉中消弭于无形。
宗教上的多样性和宽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目前中国社会的五大宗教,除道教为本土宗教外,其他四大宗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从国外传入而后成为中国人的重要信仰。中国甚至把印度传入的佛教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不过是按照中国人的方式发展的,所以它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民间信仰

1、简介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教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
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世俗神主要有自然神、职业神和人神。下面我们分别简单介绍一下。
2、自然神
所谓自然神,指的是自然现象被人格化之后升格为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有许多自然神,我们这里主要介绍在中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几个自然神。
(1)天崇拜与王母娘娘、玉皇大帝
在中国,天是被当作一个实在的天体加以崇拜的,因而才有仰望青空,向"苍天"拜祭的仪礼的源远流长。至今在民间还尊称"天公"、"天老爷"。
玉皇大帝的崇拜也是民间信仰中具有普遍性的俗神信仰。在民间玉皇大帝为万神之主至高的大帝,民间简称玉皇、玉帝。道教对玉帝的全称是"吴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道教的最高神本来是元始天尊,但在民间信仰中玉皇大帝的地位远超过了元始天尊,成为统辖天下众神的至上神,以致使原有的道教最高天神逐渐都退居玉皇大帝臣下。
王母娘娘神的崇拜也是中国最为广泛的世俗神崇拜。王母娘娘又俗称西王母,瑶池金母。民间的祀奉又众多西王母传说的影响。比如,传说王母娘娘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夫人,有一年七月七日,她把四颗蟠桃送给汉武帝,汉武帝吃了之后,觉得很好,想把核拿去种。王母娘娘说,这种蟠桃三千年结一次果,人间是无法种活的。又有传说讲,后羿曾向西王母求得蟠桃,那是长生不死之药,被嫦娥偷吃了,升上月宫。这种种传说使得民间更加信仰王母娘娘,认为她能够赐福添寿。
(2)雷公、电母
中国民间信仰最直接祟拜的天象,首先是雷。它那巨大的震响声给人们带来的恐惧,从远古便引起了人们的畏敬。人们还把雷和天结合起来,认为雷声是上天发怒的标志。以后发展成上天用雷惩罚人间,对雷击人与物,认为是天罚。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善恶报应中的恶报,大多是由雷公来执行的。凡被雷击中的住地、居所和牲畜,家人应避走、搬迁,同时举行仪式祭雷。由于中国人对雷公的这种信仰,因此民间经常举行雷神会、雷王祭等祭雷习俗,在汉族中较普遍地举行雷祖生日的祭祀。
民间信仰中的雷神龙身人头,长着鸟喙、鸡爪,背有翅翼,手持椎槌。由雷崇拜发展而来的对闪电的崇拜也是中国民间信仰天象的一大特色。中国民间信仰喜欢为神灵联姻,因此,在民间信仰中,雷神与闪电神相依相伴,有雷公电母的说法。
(3)雨师与龙崇拜
中国从原始农耕时代就对天降雨水有了直接的崇拜。数千年来的祈雨传统就是对雨水崇拜的最好证明。在古代雨神被称做"雨师",是专司天上下雨或不下雨的神灵。实际上雨神没有独立成神,大多数只把它看做是天的一种职司。每逢天旱,人们便向天求雨。汉族人把龙当成掌管雨水的水神,向它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祈雨时祭龙王庙,抬龙王偶像出巡;有的地方还认为关帝也有司雨职能,因此求雨时要祭关帝庙或抬关帝神像出巡。求雨过程中有的还夹杂"喊皇天"的仪式,向天求雨,有的采取暴晒或鞭打龙王神像的方式,惩罚龙王。
龙崇拜的另一个现象就是人们自喻为龙。人们把有才能、有本领的人比作龙。我国有一条成语,叫"望子成龙",就是父母希望子女长大以后有出息的意思。连皇帝也自命为真龙天子。直到现在,中国人还自称"龙的传人"。
(4)妈祖
谈到海龙王,我们可以顺便提一下作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信仰。妈祖原型是北宋福建莆田县湄洲岛上的一位名叫林默的普通妇女,生前为人治病,海上救人,有恩德于乡里。林默去世后,据说她经常在海上显灵救人,于是人们便立庙祭祀她。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北宋赴高丽使团在海上遇难,据说也是被林默所救,奏报朝廷,朝廷于是诏令赐予"顺济"为庙额,从此成为官定的海上保护神。南宋、元、明、清时,有加封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封号,妈祖庙和妈祖信仰便在北自天津、南到台湾、南洋的沿海地区流行开了。人们在海上遇到风暴、海匪的时候,总是祈求妈祖保佑。
(5)河神
古代官方祭祀的河神,主要有黄河、济水、淮河、长江,称作四渎。据远古传说,黄河神叫冯夷,因渡河淹死,被天帝封为水神。水神曾化为白龙在水上遨游,被后羿射瞎了左眼。当时的洛水之神是伏羲氏的女儿,名叫宓妃,是河神的妻子,与后羿还有一段私情。古代帝王封四渎为侯伯,所以河神又称河伯。据《史记》记载,西门豹当邺令时,当地为河伯娶妻的风俗相当盛行。另外,各地区的江、河、湖、泉都有专职的水神主宰。
(6)后土与土地神
从商周到明清,国家祭祀的地神为社稷,社是土神,而稷则是谷神。商周时代特别重视对社稷的祭祀,并把它看成是统治天下的象征。后来历代王朝都有社稷坛,是国家大典祭祀社稷的场所。与天帝合称,叫皇天后土。汉代以后,除社稷外,后土也被归入国家祭祀之列,民间也开始建后土祠。这样,后土从社稷中独立出来,被称为"后土娘娘"。
秦汉时期,不仅国家一级有社稷,县一级也设立了县社,各地有功德的地方官死后都被请进县社。县社以下还有里社和民社。西晋开始,地方的社慢慢演变为土地庙、土地神。各地的土地神多由有功于当地的人物来充当。宋代以后,土地神信仰开始盛行,俗称土地爷爷、土地公公。民间几乎每个村社都有土地庙,土地神被塑成一个须发皆白、和蔼可亲的老翁形象。
(7)山神、东岳大帝、碧霞元君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每座山都有山神。在所有山神中,泰山神东岳大帝可以说是最有名的山神。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古代传统中,中国的五岳是天下名山之首,包括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泰山是五岳之首,古称岱宗。由于这个原因,秦皇、汉武等许多帝王都曾到泰山封禅,祭告天地,汇报政绩。唐玄宗封泰山为天齐王,宋真宗又封它为东岳大帝,自此之后,各地开始建立天齐庙、东岳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祭祀泰山神的东岳庙遍及全国各地,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为祭祀日。泰山以外,北京东岳庙最为著名,是元明清朝廷举行祭岱仪式的场所。
东岳大帝是泰山之神,是道教中的重要山神。但后来东岳神却被视为冥司之主,泰山也成了治鬼之府。这是为何呢?在秦汉以前,中国没有天堂地狱的概念,只有赴黄泉的说法。自汉代以后,人们认为人死后魂归泰山,泰山因而成了治鬼之府。东岳大帝也成了主管幽冥十八层地狱及世人生死贵贱的幽冥之王。唐宋之后,东岳大帝和佛教的地狱,道教的阴曹地府,再加上民间传说,形成了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阴间地狱。佛教的六道轮回中有地狱,它的统治者,即幽冥之王,就是阎王。唐朝时有十殿阎罗的说法。在道教中也有幽冥之王,叫酆都大帝,是天下鬼神之宗。酆都指的是四川东部长江北岸的酆都,现在叫做丰都。丰都城东北有座平都山,那就是中国著名的幽都,是道教中的阎王爷治鬼的阴曹地府。据《封神演义》讲,东岳大帝是商代大将黄飞虎,死后被姜子牙封为五岳之首,执掌幽冥十八重地狱。山西蒲城县柏山有一座典型的东岳庙,全部建在地下,有完整的十八层地狱。最上一层是东岳大帝黄飞虎,其次是十殿阎罗、六曹判官,各个怒目圆睁,形态逼真。地狱里还有120个冤鬼在忍受着刀山、碾磨、剜眼、割舌、剖心、锯切、油煎等各种酷刑,再现了中国神话中的地狱真相。这时候的东岳大帝,与最初的泰山神,已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由于东岳大帝职司的变化,现在坐镇泰山顶的是碧霞祠的碧霞元君,全称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元君"是道教对女仙的尊称。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华北最受崇拜,因为她的"老家"在山东泰山。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最普遍的观点就是认为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传说他们父女都住在泰山上,故碧霞元君又叫"泰山娘娘"。"泰"字在《易经·泰卦》内表示"天地交而万物通"之意,故很多人附会认为是妇女生子之卦。于是人们就认为这位女神滋生万物,主生育,所以民间又把她视为"送子娘娘"。由于中国人非常重视生育,所以泰山娘娘的香火越来越旺,超过了东岳大帝,结果连东岳庙也被搬到山下了。
(8)城隍庙与城隍爷
在旧时的中国,可以看到许多城隍庙,里面供着城隍老爷。每年,人们还会在特定的几个时间内去拜祭城隍爷,赶庙会。那么,城隍爷究竟是什么人呢?它是怎样逐渐发展而来的呢?
古代传说守护城池的神称为城隍,它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它的职权范围相当于人世间的县官老爷。道教把城隍当做"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说它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睛,保榖丰民足。城隍虽属道教之神,但历代帝王却多重视它的作用,屡次给以加封。
因为城隍爷是人们心目中的阴间长官,所以很多地方的城隍爷常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来充任。希望他们的英灵能和生前一样护佑百姓,除暴安良。例如北京、杭州的城隍爷都是文天祥。最使人感兴趣的是上海的城隍爷,近百年来,供奉在上海城隍庙大殿中的"三城隍":霍光神主、秦裕伯和陈化成,都是大有来头的名人。上海老城隍庙原为霍光神祠,供奉的是东汉名将霍光神主。上海建城隍庙,相沿成习,霍光成了上海资格最老的城隍爷。秦裕伯是元末明初河北大名人,曾在上海住过。传说他是一个孝子,因为母亲感叹从未见过金銮殿,他就专门建了一座像金銮殿的建筑。后来被人告密,皇帝派员来查,他就连夜将殿改成金山神庙,躲过了一场灾祸。清军南下时,遭到上海地区人民的强烈抵抗,清军将领原准备屠城。屠城前夜,清军将领梦见了秦裕伯,秦裕伯警告他不准杀人,这才取消了屠城计画。由于秦裕伯"显灵",救了上海百姓,故被列为城隍爷。使上海人真正顶礼膜拜的是第三位城隍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市民从"陈公祠"中请出了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血染吴淞口、在吴淞炮台战死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的神像。当年被供奉在大殿后进的陈化成塑像,被民间雕塑家塑成满面火红、神采飞扬、目光炯炯、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这三尊城隍爷在"文革"中被"扫地出门",不过现都已尊神归位。
无论是哪里的城隍,还是何人为城隍,它都是这一城市的保护神。
(9)星辰崇拜
中国古代民间也崇拜星辰,认为星辰具有神秘力量。中国各民族自古以来"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就是说,地上每降生一个人,天上就多添一颗星,每死去一个人,天空就落下一颗星。在民间信仰中,天上众星体的大小之分,亮度强弱之别与人间的生老病死、贫富贵贱、吉凶祸福有对应关系,于是又形成十分繁杂的星占、星忌等星相说。比如,民间把对各种形态的彗星俗称为扫帚星,即意味着不吉利、有邪盗的灾星。
3、职业神
在民间信仰中还包括较大一部分行业职能神的崇拜,如手工业匠人等生产行业神或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集团职业者崇拜的神,都属于这种俗神,如旧时娼妓神、梨园神、商贾神、船业神等。当然,行业神中较多的都是祖师神,都是大工匠的人神崇拜,当不属于俗神。
(1)生育神
中国汉族民众重生育,崇尚繁衍后代,传统观念中多子多孙多福寿占有首要位量,因此对送子观音及广生娘娘、泰山娘娘或碧霞元君普遍崇拜。旧时,遍布北方各地的娘娘庙、奶奶庙及观音庙,几乎都是民间求子的所在。碧霞元君原是道教女神,即东岳大帝泰山玉女,被宋真宗封为碧霞元君,以后流传在民间广为奉祀,成为专司妇女生子,保护幼儿平安的大神。送子观音之说,源于佛教观世音菩萨。因原名太不易记,意译为"观世音",取其观世人苦难音声而施以救助之意。到了明清时代,在救苦救难的职司中,民间突出了招财送子的内容,于是在观音庙中多以求子为崇拜目的,改变了原佛教要旨,成为广泛的俗信,称为送子观音。
(2)灶神
灶神,也叫灶王爷,是民间供奉于灶头的神,传说他掌管全家的生死福祸,并随时录人功过,一年一度上天禀告玉皇。上天将根据人所犯罪行的大小定罚,大罪减寿三百日,小罪减寿一百日。旧时民间有祭灶的活动,其实就是为了达到避祸的目的贿赂、收买这位灶王爷。由于灶神是每年腊月二十四日上天,正月初一五更回来,所以腊月二十三日被定为谢灶日,这一天,有的人将酒糟抹在灶门口,好让灶王爷醉酒,无法汇报真实情况;有的则给灶王爷吃糖,让他的嘴变甜;有的拿年糕贴到灶后面的灶神像的嘴上,让他说不出话来。
(3)福、禄、寿、喜、财神崇拜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把对福、禄、寿、财的祝愿对象几乎都幻想成为神,成为世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崇拜神灵。
福神,是民间祈福的崇拜对象。最早源于福星,所以到现在民间还有"福星高照"的祝愿语。福星原指木星,后来转为幻想的人格神。道教原有"三官"神信仰,即所谓天宫、地宫、水宫三神。传说天宫赐福,地宫赦罪,水宫解厄。旧时各地有三宫殿,享用香火,渐渐转为民间普及的福神信仰,天官赐福也广泛传诵为民间吉祥祝词。福字就变为家家户户祈福的标志,每年春节都要在大门口上倒贴一张写有"福"字红纸,意思是"福到(倒)了"。由于蝙蝠的蝠与福字谐音,所以民间还有以蝙蝠表示福的习俗。所谓五福临门就是以五个蝙蝠的图形为标志。
禄神,是民间崇拜的专司功名的神,又称禄星神。最早指二十八星宿神中北方七宿中的斗魁六星,这个星被古代星相说列为吉星,主大贵,所以道教尊此星神为主司禄位功名,适应了古代士人科举的追求。这个星又称魁星,属北方文昌宫诸星,又称文昌星、文曲星,传说玉皇大帝命令此神掌管文昌宫和人间禄位,从此成为天下读书人追求功名禄位时最崇奉的神,各地都建有文昌庙。
寿星,是民间信仰中祈愿长寿而崇拜的神,主司人间寿命。寿星是指二十八星宿中的南极老人星。在传统信仰中,寿星神秃顶白须,额高头长,耳大身短,手扶一根高过头的曲杖,是民间最普及的世俗神之一。以前各家各户都供奉寿神,成为祝愿的-种象征。
财神崇拜也是最普遍的世俗神信仰之一。明代传说招财进宝利市之神是赵公元帅,即赵公明。此神下属有四神,即招宝天尊曹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这班神灵都是专司钱财珍宝的神,以赵公明为主财大神。明清两代财神庙香火极盛。商贾百姓年年都要迎祭财神。财神的形象为黑面多须,手执钢鞭,跨下黑虎,一副武将装束。因此,在民间又俗称为"武财神"。在崇拜赵公元帅同时,民间还崇拜文财神,即财帛星君或增福财神,和福神的天官相似,文官红袍装束,面善慈祥、五绺长须。另外,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
民间信奉的财神至今不衰。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初五接财神,赵公元帅最受尊拜。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神像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敲锣打鼓放爆竹,迎接财神。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
(4)门神
门神是中国民间最受信仰、最受欢迎的神祗之一。在民间诸神之中,门神历史之久、流传之广、种类之多,是其它神所不及的。最初的门神,是两个用桃木雕成的神像,这是传说中会捉鬼喂虎的神荼和郁垒的化身。二千多年来,门神的形象多变,继最初的神荼、郁垒之后,又出现了专门吃鬼斩鬼的门神钟馗。以后又陆续把著名的隋唐武将秦琼、尉迟恭等人当作门神。这叫武将门神。武将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为了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故所供的门神多手持兵器。如: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爪、铛棍槊棒、拐子、流星等。为满足人们升官发财、多子多福、福寿延年的需求,后来又相继出现众多的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祈福门神并非门户的保护者,只是为祈福而用,中心人物为赐福天官。也有刘海戏金蟾,招财童子小财神。供奉、张贴者的家庭多为商界人物,希望从祈福门神那儿得到功名利禄。经历代变迁,门神已成为多功能的保护神,具有驱邪魔、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功能,成为最受欢迎的民间俗神之一,历久不衰,至今仍盛。如果按照起源来划分,那么财神可以归为我们下面所要介绍的人神一类,而门神属于自然神,我们按其功能将这些神归入职业神一类。也有些学者另辟一类,将福、禄、寿、喜、财、门神等归入社会神。
(5)其它
中国古代的许多行会都要祭祀自己的职业神,如铁匠行要祭老君、铸造业祭祀"炉神圣母",金银铺还举行"财神会"。世俗信仰的职业神还有木匠行的鲁班、医药行的孙思邈、纺织行的黄道婆等等。但中国老百姓一般把他们看作是某种行业的祖师爷,神灵的色彩并不浓厚。
4、人神
中国民间不但信仰神,也相信鬼。民间之所以相信人死后会变成神或鬼,是因为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秦汉以前,中国没有天堂地狱的概念,人们对鬼神的去向不十分明确,只是模糊地认为神住在天上,鬼游荡在世间,或入黄泉。所以,中国民间不仅重视祭祀自己的列祖列宗,祭祀黄帝、炎帝,还要为许多为百姓做事的地方官立祠祭祀,让他们死后灵魂有个归宿。但这种祭祀还算不上俗神崇拜。将英雄作为神来祭拜的,在中国民间并不多,主要是岳飞和关羽。对岳飞的神化自南宋就开始了,现在杭州西湖边上的岳王庙,就是南宋嘉定年间修建的。不过中国民间信仰中最普遍的人神是关羽。
(1)关羽
关羽,字云长,是三国蜀汉大将。东汉末年,关羽跟从刘备起兵,并与刘备和张飞在桃园结义。有一次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被俘后,虽颇受曹操厚待,并被封为汉寿亭侯,但他依然"身在曹营心在汉",最后归返刘备。关羽以其"忠"、"义"的操行为后人所景仰,并加以神化,尊之为"关公"、"关帝"。旧时候,中国几乎村村都有关帝庙,日本、南洋也有。明清时期仅北京城内的关帝庙就达100多座。直到今天,在华北不少地区的广大农村中都建有"关帝庙"。前面说过,关羽也被一些商家信奉为财神爷。
自古以来,名臣大将被祀奉为神的,以关羽最为显赫,上至帝王,下至妇孺,无不敬畏。关羽最早被神化是在隋朝。在关羽的家乡解县在隋朝开皇年间就建了关帝庙。以后,道教、朝廷、民间,都参与了神化关羽的过程。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7年),关羽被封为"帝",后来又被敕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成为儒、佛、道三教共尊的帝君大神。清顺治九年,关羽又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由于朝廷也崇拜关羽,因此,关帝庙香火之盛,罕有其比。每年五月十三日和九月十三日,各地定期举行民间赛会,准备仪仗、旌旗、铠甲、大刀、赤兔马,扮演成关羽的形象。
(2)黄大仙
香港的黄大仙庙香火鼎盛,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有善男信女前来拜祭,春节期间,进香者更加潮涌,络绎不绝。
那么,黄大仙究竟是何人,他又是怎样成"仙"的呢?黄大仙生于东晋时期,即公元328年,原名黄初平,是浙江金华人。他自幼家贫,八岁开始牧羊。相传他十五岁那年,在外出牧羊途中被一位仙翁带至赤松山金华洞的石室中修炼,自此超凡脱俗,潜心修道,钻研丹药,四十年不食人间烟火,终于理悟修道玄机,修得法道。黄初平离家出走之后,他的哥哥黄初起为了寻找弟弟,到处打听下落,后来遇到一位道士,道士告诉他说:"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不知是否是初平。"黄初起就来到了金华山,在金华洞找到了容颜未改的黄初平。兄弟相见,黄初起问及当年羊群的下落,黄初平在山上大叫"羊起",满山白石应声而起,变成千万只羊,这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黄大仙"叱石成羊"的故事。黄初起这才知道弟弟已得道成仙,于是要求跟着学道。从此他也不食人间烟火,仅服食松籽茯苓。久而久之,兄弟俩都成了神仙,称为二皇君(或二仙)。
黄大仙擅长炼丹和医术,得道之后在民间惩恶除奸,劝善扬善,赠医施药,有求必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后人为纪念大仙的"普济劝善、有求必应",在黄大仙羽化之地--金华北山"洞天福地--双龙洞"左侧建立起金华观。这就是最早的黄大仙庙。
现在,黄大仙庙分布在世界各地,香港、南洋、美国、广州和南海西樵都有。
5、结束语
民间信仰自从人类文化开始以来,即已普遍地发生在各个民族之间。古代中国人之所以信仰我们刚才所介绍的神明,主要是为了疏解心中的困扰、家庭和社会的纠纷、以及自然环境的折磨。古代人在一时间无法以人的体能、智能所能解决的情况下,唯有诉求于神明的指引,以期获得援助、救济和保佑。
中国文明源流及考古

一、引子
中国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但是在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出版以前,西方人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随着西方人逐渐认识中国灿烂的文明,他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甚至产生了怀疑。欧洲神学家宣称,中国人是诺亚的子孙,中国文明是由那些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中国的古代巴比伦人所创造的。其实,这种"中国文明西来说"是没有什么根据的。事实上,中国自古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而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更加充分证明了中国文明、文化、人种等都是起源于神州大地的。
二、中国人的来历
根据分子生物学和古人类学的研究,人类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1)南方古猿;(2)能人;(3)直立人;(4)早期智人;(5)晚期智人。
南方古猿是已知最早的人科成员,生活在距今500~100万年前。迄今已发现的南方古猿的化石主要分布于南非和东非。有人认为在中国湖北建始县发现的几颗牙齿是属于南方古猿类的,但更可能是直立人的牙齿。直立人的祖先是能人,生活在距今200万~150万年前。能人的化石主要是在非洲发现的。中国目前还没有发现有。
直立人生活于距今200万~20万年前。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较多,较重要的有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80万~65万年前的陕西蓝田猿人,46万~23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以及19万~15万年前的安徽和县猿人等。我国直立人在演化上已经有一系列自己的特征,如矢状脊,铲形牙齿,阔鼻,扁平脸,较垂直的鼻骨等。
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5万~4万年的更新世中期到晚期,迄今已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的70多个地方发现了他们的化石。中国发现的早期智人有广东马坝人,山西许家窑人等。他们的地区性特征是由中国直立人发展而来的,例如,扁塌的鼻梁、接近水平的额鼻额颌缝、向后凹入的眉间区、矢状脊,铲形上门齿等等。这些特征表明,从直立人到早期智人,中国的古人类是连续进化的。
晚期智人指4万年前至现在的人类,是人类发展的最后阶段,其化石几乎遍及各大洲。中国境内就有36处,其中著名的有北京山顶洞人等。中国晚期智人已经具有黄色人种的大部分特征,如颧骨较大而向前突出,鼻骨低而宽,鼻梁稍凹,鼻根点稍高,铲形上门齿等。这些特征表明,中国晚期智人与现代黄种人具有进化的连续性,存在着亲缘传承关系。因此,"中国文明西来说"证明是与事实不符的,中国是早期人类的生存地之一,中国文明是从中国人自己的祖先那里发展而来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国文明是如何从远古的原始状态发展成长的。
三、石器时代的中国文明--考古发现
1、旧石器时代的中国文明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文化的童年,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时期。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出现于180万年前到距今1万~2万年。1961年和1962年,考古学者在黄河岸边的山西芮城县西侯度村后面一座名叫"人疙瘩"的小土山上发掘出成批的动物化石,30余件石器,带切割和刮削痕迹的鹿角和火烧过的骨头等等。这就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西侯度文化。
旧石器时代的劳动工具在早期主要是打制石器和加工石器。在西侯度有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大尖状器等三大类型,石器的制造工艺已达到一定的水平。旧石器时代中期打制石器技术明显提高,石器类型也不断增多,同时又新出现了木棒或骨棒打片的技术。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发现,其中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山顶洞人。这个时期的石器呈小型化趋势,骨、角器也相当发达。尤其是骨针,其细小的孔眼,圆滑的针身,几乎和后来的针没有太大的区别。针的出现是一项重要的发明,意味着人类已经学会缝制衣服,御寒保暖了。
早期人类主要靠采集树叶、野果为生。石器的发明开始了他们狩猎的生活方式。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掌握了捕鱼的技术,鱼类成为当时人的重要食物之一。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发现有倒刺的骨鱼叉,表明人类已经掌握了较高的捕鱼技术。这种谋生技能上的改进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他们不必只靠森林而活,在河谷、湖畔地带他们同样能很好地生存。
早期人类发展中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掌握了管理和控制火的技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有9处有用火的遗迹。在周口店北京人的洞穴中,保存的灰烬层厚达4~6米,中间还夹杂着一些烧裂的石块、烧焦的兽骨等。旧石器时代中期用火的遗址有更多的发现,表明人类控制火的能力已经进一步增强。到了晚期,灰烬、炭屑、烧骨等在考古中被普遍发现。在山顶洞上部长14米、宽8米的范围内,发现了两层灰烬,里面还有工具,表明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祖先已经普遍掌握了保存火种的技术,而且很有可能已经学会人工取火的技术。
由于早期人类非常依赖自然环境,因此,他们始终处于漂泊不定、迁徙无常的生存状态。但也有一部分人群有相对稳定的住所,尤其是一些天然洞穴。天然洞穴既能为人类遮风挡雨,也能御寒保暖,是原始人类最理想的住所,是人类最早的"家"。然而直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依然处于漂泊的状态。已经发现的30多个遗址中,只有不到20%是洞穴,表明只有少数人群利用天然洞穴过着相对稳定的日子。但晚期已开始有简陋的房屋,如哈尔滨市郊的阎家岗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文化的一大进步是当时的人开始追求美,也形成了关于灵魂的观念。在北京的山顶洞遗址和辽宁海城的小孤山遗址,都发现了数量较多的装饰品。山顶洞的装饰品种类丰富,有穿孔小石珠、穿孔小砾石、穿孔海蚶壳等,而数量最多的是用穿孔兽牙,由于长期佩带,有些兽牙的孔道已磨得很光滑。另外,在山顶洞的下室,发现了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部分躯干骨,在尸骨的周围撒有赤铁矿粉,还摆放着各种类型的装饰品。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墓葬。据分析,赤铁矿粉象征着鲜血,也具有驱邪镇妖的作用。山顶洞人相信红色可以安抚死者的灵魂,使他们平安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
2、新石器时代前期的中国文明
新石器时代是以农业、家畜饲养业、陶器和磨制石器为特征的时代。从这时开始,人类不再单纯地依赖大自然,而是开始能够开发大自然了。发达的生产经济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带动社会关系迅速发生变革,为文明社会的最终产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我们先来看一看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前期的发展。这一时期指的是公元前8000年~前3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各种文化因素的发生和发展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前期中国已经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基本奠定了史前时代中国大地的格局,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中国的文明。主要的区域文化有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和北方文化。黄河流域的文化以公元前5000~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为典型。仰韶文化以1921年发掘的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命名,现已发现遗址1000多处,村落多数布局严密,房屋形态繁多,早期多为半地穴,中、晚期基本都是地面建筑。长江流域以公元前5000~前3000年的河姆渡文化为代表。河姆渡文化以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而命名的,以精巧的木器和榫卯构件最具特征,房屋主要是杆栏式建筑。北方文化以公元前6200~前5500年的兴隆洼文化为典型。该文化以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命名的,居民多住在半地穴房屋中。此外,在东北、西北、西南和华南等地区也发现了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遗址。
根据考古发现,中国是世界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据统计,全世界主要粮食、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等共有666种,起源于中国的就有136种,占20%。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1973~1974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稻谷遗存。在不到400平方米的范围内,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交互混杂,形成20~50厘米厚的堆积层。
最早的种植技术极为简单,一般只有播种和收获两个环节。后来,史前人发现,凡是在种前被火烧过的地方谷物长得特别好,于是便有意识地先放火烧荒,然后再播种。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刀耕火种的农业产量很低。史前人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烧荒以后还需要翻耕田地才能提高产量,于是就发明了挖土翻土的工具--耒耜。从此人类进入耜耕农业的生活。河北磁山遗址中出土过石耜,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很多骨耜,表明我国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就已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
烧造陶器也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之一。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发现的几块碎陶片,经测定是公元前8000年左右生产的,是目前我国确切年代最早的陶器实物。在公元前6000~前4000年的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文化、兴隆洼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已经出现了陶质细腻的泥质陶,裴李岗遗址还发现了一座专门的烧造陶器的横穴窑。公元前4000~前3500年左右又出现了较为进步的竖穴窑。
在新石器时代前期,大多数地区的人群不再漂泊不定,而是有了相对稳定的定居场所。在内蒙古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遗址,考古工作者完整地发掘出一座距今七八千年的史前村落。整个村落在总体上排列有序、布局规整,显然在开始营建时是经过同一规划的。这种以壕沟环绕成排房子的特征被称为"兴隆洼聚落模式"。
此后1000多年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又有另外一种聚落模式。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和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的村落中,所有房屋都环绕一个中心广场而建,村以壕沟为界与外部区分开来,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中心凝聚式的居住、活动空间。不过在这里,房屋大小只是代表不同的功能,贫富分化、等级压迫等现象尚未发生,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氏族社会的成员。
3、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中国文明
新石器时代后期是指公元前3500--前2300年之间的一段时期。这段时期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关键时刻。这时农业、畜牧业生产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生产的分工和一系列文明因素和现象的萌发、涌现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在世界文明史上,城市的出现宣告了文明的到来。根据考古发现,我国城市的起源起码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500年以前。据统计,目前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城有五座,属于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在黄河流域,建造于公元前2300年以前的早期古城已发现十几处。在内蒙古也发现了不少规模不大的早期石城。1979年在河南淮阳县平粮台发现一座龙山文化中、晚期古城,这座古城甚至有排水系统,城市设施已较为进步。
在科学界,人们通常把冶金术的发明看成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一大标志,而我国的夏、商、周文明正是以发达的青铜文化而著称。实际上,在夏代以前,我国人民已经发明了冶铜、铸铜的技术。据史书记载,黄帝曾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考古发现证明,早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我国已经有不少地方掌握了冶铜技术。
礼乐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古代文明独特的要素之一,它的存在的载体主要有礼仪建筑和专用礼器两类。红山文化中有4种最有代表性的礼器,一是玉雕龙形佩,二是勾云形玉佩,三是箍状玉器,四是玉璧。大汶口文化中的礼器则有玉石器、骨牙器和陶器。而龙山文化礼器继承了大汶口文化的传统,以精巧典雅、种类齐全的玉器和陶器为特色。良渚文化的礼器有玉器、石器、陶器和象牙器等。礼仪建筑方面,典型的代表有1983年在辽宁凌源县与建平县交界处的一个叫牛河梁的山丘上发现的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和1987年发现于浙江余杭县安溪乡下溪湾村的瑶山山顶的以祭天礼地为主要用途的良渚文化祭坛。
这个时期阶级分化也开始严重起来。在良渚文化中大型墓地和小型墓地有着天壤之别。安置在高台上的大型墓葬都有棺椁葬具,而且有数量可观的随葬品。而目前发现的百余座小型墓地则多数散布在居住地附近,墓穴小,仅堪容尸,随葬品也很少。这些差异说明社会贫富分化已经相当严重。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江苏新沂县花厅遗址中发现的人体殉葬。这些殉葬足以说明墓葬主人拥有生命予夺大权,是高层统治者。
从大量可靠的材料来看,公元前3500~前2300年是中国社会的大激荡、大转变时期。在此期间,至少是中、东部地区,在经历了文明因素的积累期和文明社会的孕育期之后,最终跨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或者说,这一时期的中华巨人,她左脚虽然仍旧踏在氏族社会的土地上,但右脚却已经迈入了初级文明社会的大门里。
四、夏代、商代--中国文明成熟繁盛期
1、夏代文明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王朝。据说唐尧授政权予虞舜,舜又传位给夏禹,禹死后,由他的儿子启继承了天下,从此便开创了一直延续到清朝的"家天下"。夏王朝经历了13世16王,至夏桀时被商汤所灭,前后经历的时间,众说不一。但是无论如何,众多学者几乎一致认为,夏代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已经产生了国家。
夏朝已经有完备的国家官僚体系。据史书记载,夏代有所谓的"六卿"、"三正",六卿指分掌6个权力部门的最高官吏;三正指3种政务的总负责人。总之,夏代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官制了。夏代也有刑法,即所谓的《禹刑》。夏代还有监狱。据说夏桀曾将商汤关押在名叫夏台的监狱里。《帝王世纪》说夏台在阳翟,即现在的河南禹州市。夏王朝有军队,而且军队配备了马拉的战车。由此可知,夏王朝国家机制已经相当健全,百官、军队、刑法、监狱一应俱全。
夏代的物质文化与科学技术比以前有更新的发展和提高。农业、畜牧业和各种手工业的成就均不可低估。关于农业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当时发达的造酒业看出来。在我国古代史籍中有许多关于中国造酒业始于夏代的记载。据《韩诗外传》等记载,夏桀挖池蓄酒,酒池内甚至可以行船荡舟。夏桀每天不理朝政,最后终于因酒亡国,为商汤所灭。据考古发现证明,夏代各地均有大量酒器,而且制作精细,配合成套。可以认为,夏代造酒业的发达,既标志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标志着礼制的日趋完善。
商代的甲骨文、金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汉字,因而学者断定夏代应有文字。事实上,考古发现的夏代文字,已基本为学术界所普遍认可。在河南登封县王城岗遗址出土的一件龙山文化晚期的陶片上面刻有一个字,与商周甲骨文、金文的"共"字非常相似。在山东邹平县丁公遗址发现的另一件龙山文化晚期的刻字陶片,上面有11个字,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认定是古彝文,内容是"招祖护佑,驱邪求吉"。这些刻字陶片的发现,足以证明到夏代中国已经有真正的文字了。
从古到今,中国大地上的各个地区发展都是不平衡的。在夏代,周边方国的文明程度比起夏王国低了许多。因此,当夏王朝被商汤推翻,大批夏人纷纷逃离中原,向周边地区迁徙时,先进的中原文明便在很短的时间内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到各地,为商代青铜文明的广泛繁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据《括地谱》记载,当年夏桀亡国之后逃亡南巢,他的儿子则逃往北方草原,后来被称为匈奴。《史记》也说匈奴的祖先是夏人的后裔。据研究,商周时代的匈奴主要活动于现在的内蒙古、山西、河北3省区的长城内外地区,相当于叫做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1977年,在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遗址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中,发现了一些具有鲜明的夏文化特征的陶爵等,表明夏遗民确实曾经迁到了北方草原一带。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考古发现都证实了史书中关于夏文化扩散到周遍地区的记载。总的说来,以夏遗民大规模迁徙为契机的夏代文明的四散传播,大大有助于商代青铜文明在十分广大的区域内蓬勃发展。
2、商代文明
从《尚书》、《史记》等以及甲骨文的记载来看,商代已有相当完备的国家机制了。商王通过庞大的官僚机构来实行统治。商代的官僚有"内服百官"、"外服诸侯"两大类。内服百官指的是在中央政府掌权的官员,外服诸侯指的是地方官吏,已有侯、伯、子、男等爵位,他们统辖一方的军政事务。此外,商王朝的军队、监狱、刑律都远较夏王朝的完备。
商代的首都是以宫殿建筑为核心的大型城市,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目前发现的商代都城已经有四座,其中最有名的是安阳殷墟。殷墟是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据文献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王(帝辛)亡国,整个商代后期以此为都,共经8代12王、273年。年代约当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安阳市小屯村东北角发掘的商代晚期宫殿从遗存情况来看相当讲究,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这可以从那里发掘出的青铜柱础和精心雕刻的大理石建筑饰件可以看出。
大量的考古实物证明,商代确凿无疑地有基本成熟的文字。这些文字,刻在陶器上的叫做陶文,刻在铜器上的叫金文,而更多的是刻在龟甲上的,叫甲骨文。但这些文字实际上属于同一文字系统,甲骨文可作代表。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已达十几万片,共甲骨文4000多单字。这些汉字可分为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类,而以象形字为主。汉字在当时已经大致定型,此后3000多年,汉字虽然有所发展,但并没有质的变化。
中国的青铜文明在商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的爵、鼎等铜器,是现在所知我国最早成组的青铜礼器,铸造工艺已相当复杂。商代中期的青铜礼器比起早期的种类更多,数量更大,分布也广,在各地都发现了商代中期的青铜礼器。这时也出现了大型重器,如在郑州发现的大方鼎,高达1米,重82.4公斤。到了晚期,商代的青铜工业又有新的飞跃发展,青铜器的分布面更加广阔,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从陕甘高原到东海之滨,到处都发现有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装饰较前更加繁复多样。早期多是素面无纹饰的铜器,中期则运用多种花纹进行装饰,晚期则呈立体化。这时还产生了一批巨型重器,如1938年在安阳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米,重875公斤。商代青铜冶铸工业达到如此地步,堪称青铜文明的典范。
除了青铜文化如此发达之外,商代的玉器、漆器、陶瓷工业,以及农业、畜牧业也具有相当高的成就。商王朝各地之间的贸易来往也非常频繁。据目前的资料来看,贝壳演变成货币应该是商代的事情。
商代的中国,除了中原地区的商王国之外,周边地区还有其它的方国,即周边小国,如山东益都苏埠屯的薄姑国、山东滕县的薛国、北京平谷县的燕国、辽宁喀左县的孤竹国、陕西的周国(即后来的周朝)等。根据考古发现,这些方国都生产出有青铜器。因此,这些分布在商王国周围的方国与商王国一起,共同创造了我国商代灿烂的青铜文明。
五、中国文明起源的特点
中国文明发展到商代的青铜时代,可以说基本已经定型,以后几千年灿烂的文化都建基于其上。从我们前面的介绍来看,中国文明起源有着自己的主要特征:
(1)本地起源、顺序渐进。由于受大海、高山和丛林的阻隔,中国文明在形成的过程中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一系列的文明因素都是从自己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通过长期的产生、积累、升华,最终形成了华夏文明。
(2)中国文明是多源性。最初的文明是多中心的,在新石器时代前期就已经在若干个地方形成了区域性文明中心,然后才在中原地区集结成了华夏文明核心。
(3)中国文明主要起源于大河流域的广川平原,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在黄河、长江流域,几乎所有的史前大型礼仪建筑和城垣,主要材料都是用土筑成的,显示了中国文明稳固性强、基础深厚的特点。
六、结束语
从我们前面的介绍可以知道,中国文明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中国人的祖先靠自己的双手,经由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创造出了一个灿烂的文化:夏、商、周的青铜文明,成为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直到今天依然焕发着璀璨的光芒。这是值得我们所有炎黄子孙骄傲的。
 
                                          (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整理提供)

声明:龚氏宗亲网独家内容无授权禁止转载,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转载,如需撤稿请于站点顶部留言。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