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氏内地

【十二次党代会代表风采】龚旗煌:根在北大

时间:2017-08-11 14:29:38   作者:编辑部   来源:龚氏网   阅读:5889   评论:0
内容摘要:编者按:北京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即将在6月召开。本次党代会代表共300名,其中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只有20岁。其中,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200名,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65名,学生18名,离退休党员17名。在代表中,包含了我校各类先进模范。据不完全统计,代表中有中科院院士4人,长江学......

编者按:北京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即将在6月召开。本次党代会代表共300名,其中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只有20岁。其中,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200名,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65名,学生18名,离退休党员17名。在代表中,包含了我校各类先进模范。据不完全统计,代表中有中科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者1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3人,国家科技发明奖获得者2人,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973首席专家4人,973课题负责人10人,863计划负责人3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负责人3人,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10人,北京市精品课程负责人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还包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1人,北京市劳动模范1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人。为迎接十二次党代会,新闻中心特推出“十二次党代会代表风采”专栏,以展现党代表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今年48岁的旗煌,档案落户北大,已经30多年了。

在他身上,有很多的传奇故事,譬如15岁入北大,19岁考上硕博连读,27岁升为副教授,31岁被破格提为正教授。

2012年,以旗煌为第一完成人的科研项目“电荷转移分子体系光学非线性及超快全光开关实现”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年度一等奖空缺。

对于荣誉,旗煌看得非常淡。他的简历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所有的科研成绩都是在国内完成的。他本人则把一切成果的取得都归结于他们那个极具凝聚力的团队。

扎根在北大

1979年,年仅15岁的旗煌以福建省莆田地区理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上北大物理系。

从本科到研究生,在北大物理系(学院),旗煌置身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实验,不断改进,不断摸索新的研究方法,开拓自己的研究领域。

1988年,旗煌作为中英联合培养的博士到英国曼彻斯特学习。但一年多后,旗煌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到北大并做了博士后。此后,他一直任教于北大。

博士毕业那年,旗煌得到了一条终生难忘的建议。王淑坤是北大物理系的一名普通老师,他告诉旗煌,你要做就做新的,要做到最前沿。犹如醍醐灌顶,旗煌顿时彻悟作科研的真谛。在做博士后时,旗煌的研究方向从原来做气体原子分子光学性质研究,转到做新型凝聚态非线性光学材料和应用研究。

1994年,旗煌东渡扶桑,受聘为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前沿科学研究员。当日方准备和他签一份为期三年的工作合同时,他从北大赴日考察团了解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已经启动,遂果断放弃在日本的工作机会回国。

从15岁初入燕园到现在,旗煌有三十年的时光,是在未名湖畔度过。他几次放弃国外更好的科研条件,回到北大白手起家,带领团队,潜心科研。“我一直觉得是北大让我学会成长。在这里,我开始认真地考虑一些问题,思考一些东西。因为在北大,人完全属于自己,个人思想、个人意见和个人能力的发挥显得极为切实:你只能靠自己,不可以随波逐流。”旗煌说,只有燕园才能使他产生一种安定的感觉,把根扎在北大,这是他从来未曾后悔过的选择。

绚丽的物理世界

“物理是最根本的自然知识,比别的学科更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在他所热爱的物理的世界里,旗煌如鱼得水。

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非线性光学新效应及应用、介观光子学新材料和器件、飞秒科学和强光物理等多方面。

九十年代初,旗煌率先开展富勒烯分子光学特性研究,测定富勒烯分子吸收峰、吸收截面、三阶光学非线性系数和热力学熵等物理参数,被作为重要成果编入国际上多本手册、专辑和专刊。他完成的富勒烯分子光学非线性系数测量论文作为典型文献单篇他引六十余次,被著名非线性光学专家Hellwarth教授等称为“首次”、“率先”的工作。他验证的碱金属分子非线性吸收碰撞感生相干性被Hanle效应的发明人Hanle教授命名为“新一类Hanle效应”在专著和从书中介绍;他报道的三种多功能光折变分子被有机光折变奠基人Moener教授称为高性能的复合型光折变材料。

他提出通过分子内部不同原子之间电荷转移提高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使苝/TCNE复合体的三阶非线性光学系数比单体苝或TCNE提高几个量级。这方面成果被国际同行称为“最新和有效的增强三阶光学非线性的方法”。2007年,他将分子内部不同原子之间电荷转移概念拓展到不同分子之间的电荷转移,提出了通过激发态快速分子间电荷转移实现复合材料的超快和共振增强非线性光学响应,实现了低功率超快全光开关,解决了光信息领域中“光控光”几十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超快开关速度和超低开关功率要求的矛盾。该工作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等,得到英国物理学会、美国Nanomaterials Worlds刊物、Nature Asia Material,Nature Photonics,Nature China和美国PhysOrg.com等十多个刊物和网站作了专题报道,被认为“发明了一种获得超快和低泵浦功率光子晶体开关的新方法”,“开拓了以光子晶体以及聚合物光子器件实现全光控制的新途径”,甚至被评述为“未来技术的集成光子器件的研究,正在中国的北京大学兴起……”。

同时,他还积极开拓介观光学研究新领域,建设时空小尺度光学研究基地、努力发展光学学科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取得重要科研成绩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高效率的战斗团队

“我们团队现在的研究主要分两方面。一方面是新型光功能材料的研究,就是寻找一些新材料和新器件,特别是纳微光子学新物理和新器件;第二就是飞秒光科学研究,在10-13--10-15秒,甚至更短尺度下研究物质性质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旗煌用通俗的话向记者解释他和他的团队一直以来所做的主要工作。

从一个几乎“一穷二白”的薄弱学科到研究水平国际先进的国家重点学科,旗煌和他的同事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刘运全,33岁,研究员、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德国马普核物理所博士后,2010年回国从事飞秒强场下原子分子物理研究;

蒋红兵,46岁,教授、博导,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复旦大学硕士、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2000年回国投入飞秒光物理研究;

李焱,46岁,教授、博导,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博士,日本大阪大学博士后研究员,2003年回国从事飞秒激光微纳制备研究;

杨宏,41岁,高级工程师,北大硕士,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从事激光技术和激光光谱研究,实验室主管;

古英,40岁,副教授、博导,北京市科技新星,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北大博士后留校,从事介观光学理论研究;

百人计划研究员肖云峰、 施克彬和何琼毅这三位青年优秀人才也于近两年加入这个大家庭。……

这是一串团队成员名单。很多人在业内享有盛名,为了共同的理想聚集在燕园。“平平常常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句旗煌最喜欢的格言也是团队努力践行的标准。

旗煌还清晰地记得实验室建立初期怎样从零开始,不断招兵买马,购置设备,招揽人才,壮大队伍。“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走了一届又一届,但那种在积淀了大家深厚感情的“铁打的营盘”中磨砺出来的团队精神却一届届传承下来了。旗煌把一切成果的取得都归结于这个极具凝聚力的团队。

在采访中,记者不断听到属于他们团队的专有名词:“三个统一”、“组内规则”、“各有专攻”。

“我们实行的三个统一就是研究生统一管理,实验室仪器设备统一管理,经费统一调配,这在全国的研究组都不多见。”旗煌介绍,“这种资源共享打破了一直以来一人管一件或几件仪器的旧的管理方式,提高了仪器的使用率,同时也能促进互相之间的融洽关系和学术交流。”

“组内规则”差不多有两页纸,每位新人加盟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一份前面成员都已经认可并在执行的组内规则,如果他认为哪些不尽合理,都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后进行修改。以这种方法,大家不断规范和完善队伍建设。

第三个名词“各有专攻”,即在集体合作的基础上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的小方向。“刘运全研究员掌门研究飞秒强场下原子分子行为,和蒋红兵教授研究飞秒强场非线性物理,李焱教授侧重微结构光功能材料和器件集成研究,肖云峰研究员教授开展纳微光子学相关研究,杨宏老师主管设备、实验室和学生等日常事务,每人都各有专攻”。

2006年,实验室获得了多年来国家基金委数理学部光学学科唯一的光学创新群体的支持。2008年和2011年两次实施情况考核均获得优异评价,连续2次获得延续资助。群体所在的光学学科在2007年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2012年,旗煌,胡小永,王树峰,杨宏主持的科研项目“电荷转移分子体系光学非线性及超快全光开关实现”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对所取得的成就,旗煌总是很谦虚,但说起自己的团队,他总是一脸自豪,“我们是一个真正的团队”。

旗煌教授简介

【十二次党代会代表风采】龚旗煌:根在北大

北京大学首批长江特聘教授,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光电研究中心主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从1983年起一直从事非线性光学和超快光子学研究,发表论文300余篇,他引2800余次。他的科学成就都是在国内完成的,主要有:

一、发明电荷转移提高分子三阶光学非线性专利并实现超快全光开关器件。验证了有机分子内电荷转移可提高三阶光学非线性系数 2-3 个数量级。进一步将电荷转移增强概念从分子内拓展到分子间,发明了通过复合分子体系激发态快速分子间电荷转移实现超快和非线性光学系数3-4 个数量级提高的专利。实现了超低阈值超快光子晶体全光开关原型器件,解决了全光开关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超快开关速度和超低开关阈值要求的矛盾。工作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 上并被同期评述为“将阈值功率降低到普通激光二极管就能够使用的水平”和“为实现信号处理所需的全光开关提供了解决的方案”。论文还得到Nanomaterials Worlds 期刊,NPG Asia Material 期刊,英国物理学会和Nature China 等报道并被评述为 “发明了一种获得超快和低泵浦功率开关的新方法”,“开拓了实现全光控制的新途径”和“将促进光计算的发展”。

二、开展富勒烯光学非线性研究。率先报道了富勒烯分子三阶非线性光学系数,被同行称为“首次”或 “率先”的工作。随后,开展了富勒烯电荷转移复合体体系的超快光克尔实验研究,指出富勒烯电荷转移体具有超快和大的三阶光学非线性系数。工作被Chem. Rev.综述中评述为“最新的和有效的增强三阶光学非线性的方法”。还率先开展了单层纳米碳管超快三阶光学非线性研究。论文工作被称为“最早2 项实验研究工作之一”。并并被专集、公司产品目录和系列手册介绍。

三、 开展飞秒超快光学研究。自主建立了包括国际上为数不多的飞秒时间分辨光荧光上转换系统、飞秒-SNOM等多套超快光谱系统,实现了80纳米和170飞秒时空小尺度高分辨光学测量。首次实验上直接验证了激发态光异构的BFO理论,确认了引入二维反应坐标的必要性,工作被Chem. Rev.综述大篇幅引用。

作为第一完成人,旗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和教育部二等奖2项,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和光学学会王大珩青年科技奖。当选美国光学学会Fellow 和英国物理学会Fellow 等荣誉,担任Opt. Lett., Chem. Phys. Lett.,Chinese Opt. Lett., Chinese Phys. B《物理学报》和《科学通报》等十多个国内外刊物副主编、编委。他在学科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方面的成绩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他团结和组织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各方面力量,努力开辟新的科研领域。将实验室建设和科学研究带入国际先进行列。此外,他创建的研究队伍2006年入选国家基金委 “飞秒光物理与介观光学研究”创新研究群体并持续3次获得支持。


声明:龚氏宗亲网独家内容无授权禁止转载,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转载,如需撤稿请于站点顶部留言。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