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氏内地

乐观、恬淡的“文洞山人”龚凯庆

时间:2017-04-20 10:10:40   作者:编辑部   来源:龚氏网   阅读:7308   评论:0
内容摘要:乐观、恬淡的“文洞山人”龚凯庆龚氏网讯从弱冠到古稀,总有一些执念推着他专注做点东西,去交付光阴与岁月在稷山县有一个自封名号为“文洞山人”的老汉,淡泊名利、爱好广泛、散漫人生,小眼睛、个头不高、头发花白、皮肤古铜色,走在大街上,和那些整天“面向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没什么两样。但在他所......

乐观、恬淡的“文洞山人”龚凯庆

乐观、恬淡的“文洞山人”凯庆


氏网讯 从弱冠到古稀,总有一些执念推着他专注做点东西,去交付光阴与岁月
在稷山县有一个自封名号为“文洞山人”的老汉,淡泊名利、爱好广泛、散漫人生,小眼睛、个头不高、头发花白、皮肤古铜色,走在大街上,和那些整天“面向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没什么两样。
但在他所住的村庄,村民们眼里的“文洞山人”,那可是个地道的有艺术细胞的“文化人”。因为,他不仅懂乐器、练书法、写诗词,玩纂刻,而且干一行、钻一行、爱一行,行行还干得像模像样。3月中旬,记者慕名来到稷山县,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民间高人”。
弹三弦起步的他,为专业剧团培养了一批“大拿”

走进“文洞山人”的庭院,二楼一块门板大的长匾格外醒目,上写“恩师难忘”四个大字,末尾多达22人的署名让记者甚是吃惊。

乐观、恬淡的“文洞山人”龚凯庆

老汉的儿子对记者说,这是父亲教过的学生们在他69岁那年送来的。父亲二十多岁的时候,就酷爱乐器,尤其爱弹三弦。从弹三弦起步,悟性极高的他融会贯通,相继学会了拉板胡、吹唢呐。年轻的时候,他先是在稷山县蒲剧团乐队工作,后辗转县文化馆、稷山戏校、化峪镇中学、稷山安福艺校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在这些单位,无一例外,他都是“编外人员”,但父亲总是抱着“编内人员”的态度兢兢业业工作,特别是把为学生传艺授技当成一件乐事,这让“桃李满天下”的他颇受学生们的爱戴和尊敬。
1985年,稷山戏校空缺一个戏曲音乐教师,校领导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文洞山人”。他大着胆子,一下子接手了二胡、板胡、小提琴、大提琴、琵琶、三弦、笛子等中西乐器七门课程的教学。而这其中,除了三弦、板胡之外,其他的五门课程,他从未接触过。但没想到,上任短短半个月,校方就感到学生们的演奏水平有声有色、突飞猛进。
“一些不懂的乐器,你也敢上手教学?就不怕误导学生?”面对记者的疑问,“文洞山人”慢慢点燃了一支烟,淡定自若地说,乐器弹(吹)奏,其实大多是相通的,怎样开始、怎样过门、怎样行进、怎样收尾,其实都有内在的规律。没事的时候,他就举一反三,反复琢磨,一直到弄清楚基本原理为止。正是这种做派,让他有了点“艺通人胆大”的“轻狂”和底气。
“在我教的学生里,有不少可是运城市蒲剧团和临汾市眉户剧团的骨干哩!”说这话的时候,老汉脸上满是荣光,眼睛不知不觉眯成了一条缝儿。
归去来兮话田园,他写了上百首带泥土味的杂诗
记得西班牙诗人莫亚曾说:生活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够用钱办到,即便磨难重重,仍要淡然处之,不能丢掉 “诗心”。用这句话表述“文洞山人”的晚年生活,恐最是恰当不过。
2012年,月工资仅仅600元的“文洞山人”结束了他的教学生涯,回村开始颐养天年。生活清贫的他,一有时间就练字、写诗,圆自己青年时就怀有的另一个梦想——当一个原汁原味的乡土诗人。
“文洞山人”中的“文洞”一词来源于稷山八景之一的“文洞飞云”,而“山人”则意寓自己向往做一个“山野村夫”。在与记者谈诗论赋中,老汉讲述,自己在县文化馆工作时,闲暇之余就常常沉醉在李白、王维、杜甫、苏轼、陶源明、柳宗元等人的诗词中,同时读了不少文学大家的小说、散文和杂文。
在他看来,咏诗可以陶冶情操,书法可以启迪心智,读书可以明白事理,生活本来就应该充满诗意地表达。回村后,他给自己的庭院起名为“吾园若野”,模仿王维、李白、杜甫和陶渊明的诗歌开始创作,先后写了上百首带着浓浓的泥土芳香的杂诗。
当老汉给记者拿出用信纸、便笺、笔记本等手写的一大摞诗歌时,记者看到这些用行草书写的作品分别以《玉壁拾遗》《玉壁撷联》《关帝庙御园拾翎》等命名且简易装订,尽管有的纸张已经发黄,但字迹秀逸飘洒,用笔舒卷自如。
在一首《独耕》中,他写道,“大千日纷繁,小村不夜天;一生常糊涂,独耕白云间”;在一首《平常心》中,他写道,“日暮云山远,高处不胜寒;长居平常心,腹中天地宽”。在一首《野味》中,他写道,“闲踏田埂过小溪,忽见灌渠盈苦苴;采来烹炒清蒸煮,益身还是野生味。”“择地面正住,洞天一小屋;荷锄种南坡,采菊摘东坞;卧石听松涛,俯拾观流瀑;煞醉我桃源,依门看五柳。”这是他模仿陶渊明的诗风在《桃源居》中所写的诗句。
这些诗歌或流露安逸恬淡,或流露人生回想,或流露悠然忘我,尽管从未在任何报刊杂志上正式发表,但散淡中见筋骨,随意中见匠心,彰显出一种归去来兮、怡乐自然、散漫自由、眷恋故土的独特心境和志向。在自己的诗词书法一起律动的飞舞中,他一直享受着艺术和人生的快乐。
一把小刻刀翻飞,淬炼心性中彰显他生就的灵气
“会从墨迹求声韵,还向诗丛讨笔锋”。因为善于把自己的诗词和书法融汇一炉,相得益彰,“文洞山人”成为全村老少皆认同的“文化人”。
老汉的弟弟对记者说,村里新盖了大戏台,需编写一副“高大上”的楹联,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文洞山人”;谁家有个婚丧嫁娶,编写众人信服的楹联,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还是“文洞山人”。而他也乐于接受大家的各种邀请,从不恃才自傲。
因为字写得收放自如、兼容并包、彰显个性,近几年来,“文洞山人”在迷恋诗词之余,同时迷上了篆刻,借此来淬炼心性、淡泊明志。
秉承佛学里 “不破不立”思想的精髓,夕阳之下,一椅、一石、一把小刻刀翻飞,常常是他最为真实的写照。老汉说,他搞篆刻,器不利不刻,兴不到不刻,力不余不刻。这几年,他先后已为周边慕名找上门来的人篆刻印章700余枚,不图多少钱财,只为玩个雅致,刻个开心。
在老汉篆刻的印迹中,记者发现,他刻的“纵横”“江山多娇”“悟道”“山高水长”“丹青”“天马行空”“一空”等,方寸藏锋,秀中有刚,但求其稳,自成风格。作品虽不是很多,但也可谓方方精品。其中有八方,前几年还曾被省军区选中参加国内的一个评比。
老汉向记者讲述,有一次,他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意大利人说,“中国的篆刻是会说话的石头。”这话让他感触很深,“中国的篆刻艺术竟然被一个外国人感悟到其内在的真谛,我一定要在篆刻上做出点成就来,弘扬咱们中国的传统技艺。”
“文洞山人”,一个可爱的老头,一个值得敬重的老人。
天生爱艺术的他,对自己人生的总结是:“我对我的一生很享受很满意。”
“文洞山人”,大名凯庆,今年76岁,稷山县化峪镇南堡村人。一个可爱的老头!一个值得敬重的老人!

声明:龚氏宗亲网独家内容无授权禁止转载,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转载,如需撤稿请于站点顶部留言。

标签:古铜色  文化人  稷山县  朝天  文洞山人龚凯庆  龚凯庆  山西龚凯庆  
相关评论